設定為了碰撞不同的思想,刻意將男主和他的眾多小妾的來源背景設計不同,有些人出身自一夫一妻的社會,有些人已經習慣了成為小妾。
在男權主義的背景之下,編劇寫這東西,就是為了讓它產生出思想的激烈碰撞,看看一個從小生長在一夫一妻的公平世界裡的人,如何「抵抗」男權社會。但也許是編劇想不出來如何利用這一點,真真正正地展示激烈,又能引發人們思考的矛盾。
於是,劇情就偷懶,直接退讓一步,讓男主的正妻變成一個心裡沒有情愛,只知道追求事業的獨立自主女性,主動為男女主的恩愛讓路。
另外,劇情的主要內容,恐怕是編劇翻看了所有熱搜關於女權主義的話題後,直接照搬過來的。
這些年來的網絡熱門話題,像是21天減肥法、A4腰、飯圈糟粕文化、大女主劇泛濫又走偏等等。該劇就直接把網友們多年來總結的話,較為認可的回答拿過去現學現用,突然穿插在劇里,卻看不到推進劇情的意義在哪。
類似於這些劇情存在的唯一作用,無非是讓一些營銷號拿出來作為截圖給還沒有追劇的網友們看,這裡有部劇在思考、在分析、在挖掘社會現象。 編劇捫心自問一下自己,你真的有嗎?
最後,說是女性群像劇,女性卻只有數量。
所謂的群像,重點不在前面的群字,而在於後面的像。一部女性群像劇,不是說非得要有幾十個女角色。即便人不多,但能夠把不同種類的女性刻畫出來,才叫做真正的女性群像。看看這部劇,一開場就竄出來幾十個女性人物,但並沒有一個人有著自己鮮明的特色,全員好人,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仿佛是一個人衍生出來的無數變體,沒有塑造出來一個飽滿而豐富的人物。
大約是從《夢華錄》開始 ,哪怕是一部簡簡單單的古裝偶像劇,也非得要給自己拔高一下立意,電子榨菜還不行,非得把自己搞成電子日料。亂七八糟給劇帶了一堆高帽,最終效果是方便麵盒上的圖案和方便麵實物的截然不同。他們打的盤算,就是先把觀眾哄進來,至於裡面到底有幾斤幾兩的真金白銀,編劇就全然不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