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41年如一日的,照顧著自己的岳母,沒有怨言,沒有悔恨,有的只是一如既往的孝心和善心。
在他的眼裡,岳母從來不是負擔、累贅,而是整個家庭的福分。
如今的 岳母已經115歲,卻身體硬朗,享受著天倫之樂,
這都得益於他和整個家庭,無微不至的照料,他是怎麼做到在如此漫長的歲月中,始終如一?
(一)不幸再次降臨
楊文全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六十多歲的他已經白髮蒼蒼,被生活壓彎了挺直的腰板。
他家住在距離公路三公里左右的一處山腰間,家裡有幾間平房和一個院壩,
在院前院後,家裡還種著桃樹、李樹,花草以及楊文全自己種植的中草藥,整個屋裡則收拾得井井有條、乾淨整潔。
他的岳母李九蓮,1902年出生,在早年間生育過多個子女,但由於各種原因都沒能長大成人。
所幸, 年近50的她生育了兩個女兒,之後,又抱養了一個兒子。
1976年,不幸再次降臨,老人抱養的兒子離世了,這對於老人來說,是巨大的噩耗。
當時她已經年近古稀,自己腿腳各方面,也不再像年輕時候那麼靈便,需要有人來照顧,
老人的兩個女兒也都成家立業很多年,各自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庭,跟誰一起生活成為了一大難題。
兩個女兒當即一起商量,誰來照顧母親的問題,做工回家後的楊全文聽見後,直接表態,
說 沒什麼可商量的, 他去接岳母一起生活。就是這麼一句承諾,
他 整整照顧了老人四十多年,再苦再累也沒有一句怨言,從來沒想過放棄。
照顧岳母幾十年,他們有過飽受饑餓的日子,也有現在吃飽喝足的幸福日子。
當年田地沒有下放前,整個家裡都揭不開鍋。
(二)田地的重要性
那個時候生產隊實行的是記工分,分糧制度,家裡除了妻子、岳母外,還有自己的父母親,
4個孩子,以及弟弟妹妹,總人口12人。
作為家中長子的他,義不容辭的,扛起了整個家庭的擔子,為了讓家裡人都有口吃的,
他和妻子 把大米攪拌成米糊糊,給家裡的老人和孩子吃。
而夫妻兩個人則 吃晾乾的紅薯乾飽腹。田地下放之後,
楊文全一家被分到田地後,就開始辛勤勞作,解決了吃飯問題。
但是岳母卻 因為戶籍不慎丟失,無法分到田地,要知道,
田地對於那個時候的農民家庭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他並沒有因此而有怨言,還是待岳母如初。
為了讓家裡生活條件更好一點,除了種地,他還會 幹一些其他的活補貼家用。
由於懂一些獸醫常識,他就在家附近當起了一名鄉村獸醫。
每年到了農曆八月,山上的棬子成熟了,他會起早貪黑爬山去采野生棬子,
曬乾後賣給油坊,每年賣棬子可增加140多元的收入。農閒時刻,
他會到附近的煤礦做短工,為了節省飯錢,都是早上出門從家裡帶飯,到了工地只能吃冷飯。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即便生活如此艱辛,日子如此難過,他也從沒有認為贍養岳母是自己的負擔。
115歲高齡的岳母現在雖然還算硬朗,但畢竟年歲已大,牙口也不好,
所以只能吃一些易於消化的軟食,整體的飲食也是偏向於清淡。
岳母很喜歡吃豆花,石磨磨的豆花,營養價值很高,為此,他都會早早的起床,磨一些豆花。
同時他還會在趕集的時候,給岳母買一些新鮮水果。在吃飯的時候,他每次都會把岳母的飯碗裡堆滿菜。
(三)幾世修來的福分
妻子覺得自己能嫁給一個這麼孝順的人,是幾世修來的福分。
除了關注岳母的飲食,他也會關心岳母休息的是否舒適,
在夏天,天氣太熱的時候,他會把岳母的床放在通風涼快的地方。
在冬天,他又會把岳母的床放在朝陽的地方,讓岳母可以在冬天也能感受到暖洋洋的陽光。
岳母的年歲已大,聽力也不太行,他就當起了岳母的耳朵。
在岳母看電視的時候,他會陪伴在左右,岳母有沒聽清或者無法理解的地方,他都會及時的為岳母講解。
每天在家裡,他會 給岳母的腿腳進行按摩,由於懂得一些醫理,
他也會根據岳母的身體,熬制一些中草藥,給岳母調理身體。
所以老人即使年歲已大,但身體還是很硬朗的,在家裡也會幫著做一些家務,早起之後還會打理豬草和豬食。
從他所住的地方出去有一段600米的便民路,以前,這條路全是泥巴,
一下雨就十分的泥濘,十分的難走,下雨天出門就會沾上一腳泥巴。
當時村裡組織修路,楊文全 當即就拿出三四千元現金用來修自己家門口600米的便民小路,
還 一起和妻子義務幹了60多天的活。而他主動參與修路,就是希望老人出門更加的便利。
他害怕老人長期待在家裡太過無聊,就會在自己閑下來的時候,
帶著老人出去轉轉,走路的時候,都會牽著老人。
老人要是走的累了,就會背著老人,就這樣背著走一段,牽著走一會,
帶老人在田野間散散心,聽聽蟲鳴鳥叫,看看地裡的莊稼,呼吸一下新鮮空氣。
(四)一背,就是二十年
內容未完,請點擊「第2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