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悅還有一個弟弟,不過父母一點都沒有重男輕女,她受到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結婚後,在沒有原則性的問題上,以自己的家庭為主,娘家父母自然要孝順,但不能影響自己的生活。弟弟的手足之情,自然也要幫襯,但要在能力範圍之內。但周軒接受的教育,不是這樣的,即使結了婚,父母和兄弟姐妹,還是排在第一位。
所以周軒經常會不顧自己的實際情況,只要自己母親開口,就會照做。具體表現就是給婆婆的生活費,遠遠超過普通標準,誰都能看出來,這筆錢,更多是花在了小叔子身上。李悅自然也抱怨過,但很可惜,效果不大,並且每次都會被各種大道理給堵嘴。本來只是這樣,李悅可能也不會「破罐子破摔」。
但是得寸進尺的人,是永遠不會懂得見好就收的,周軒和他的原生家庭,就是這樣的人。原本兩人計劃買房,所以有一張單獨的銀行卡,是用於兩人存錢的。每月發了工資,先轉帳一部分。李悅每月都在做,而且有時候還比說好的固定金額要多,但周軒就堅持了2個月,後來越來越少,最後沒有了。
這件事情還不能問,李悅一問,周軒就不高興,說自己開銷大,又不是亂花錢。李悅氣笑了,兩人原生家庭的情況都差不多,怎麼自己就能存下錢來,他卻不能?還不是因為周軒總是婆婆要多少,就給多少,不管多蹩腳的理由,他都能答應。因為這件事情,李悅和周軒不知道吵了多少次,但李悅總是抱著僥倖心理,覺得隨著時間增加,周軒真正意識到自己身份的轉變。
就會有家庭觀念,然後就不會和現在一樣了。但李悅沒有等來這一天,周軒反而因為自己工資花光了,而弟弟又想要出去旅遊問他要錢,他直接就動了存錢買房這張卡。李悅看到信息之後,傻眼了,面對質問,周軒倒是承認了。不過依然理直氣壯,絲毫不認為有問題。李悅也徹底死心,知道刻在骨子裡的想法,確實不是自己能改變的。
想來原先說好的提供一部分首付,婆婆也不會做到了。她沒過幾天,就把這張卡里的錢,全部都給了娘家母親。並且告訴周軒,不準備買房了,也不存錢了,以後兩人就AA制。周軒得知李悅把錢都給了娘家,頓時火了,說來也可笑,他自己可以把錢都給原生家庭,但李悅就不行。周軒質問李悅:「你為啥背著我給娘家錢,日子不想過了嗎?」李悅笑了,說:「還不是跟你學的,接受不了,咱就離婚。」
我們為什麼要結婚?亦舒曾說過一句話:「人為什麼要結婚,還不是因為人生不易,需要找一個人同舟共濟。」《奇葩說》上有位嘉賓也曾說過:「我們需要婚姻,是希望有一個人,能陪我們一起對抗世界。」不管我們是為了什麼而結婚,但結婚的本質目的,還是為了共患難,同享福。
而要做到這一點,自然兩個人齊心協力,其中任何一方,沒有把全部心思放在這段婚姻中,那麼夫妻必然離心,做不到同舟共濟。最後婚姻不是一地雞毛,就會以離婚收場。你們說,文中的夫妻,婚姻又能維持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