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媳死了嗎?」住院8天只見兒子不見兒媳,兒子:你不是她媽

2022-12-09

「兒媳死了嗎?」住院8天只見兒子不見兒媳,兒子:你不是她媽

01

世間有千萬平凡的女人,對愛情和婚姻有著最普通的憧憬,也有最簡單的煩惱。

平凡的女人最希望的,就是丈夫能重視自己、婆婆能善待自己。可是善良的婆婆和善良的兒媳即便同在一個家裡,也不一定能有好結果。

因為這個「好」字沒有統一的標準,它不過是每個人心裡的感受罷了。

小張(化名)的母親和妻子之間的故事一波三折,讓三個人最後都傷了心。

02

小張今年已經46歲了,他的妻子比他小4歲,他們有一個19歲的兒子,正在讀大學。

中年危機讓小張和妻子之間的情緒有些不對付,倆人在家裡,有時候很容易就吵起來了,原因也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他們現在還面臨著一件大事要解決。

夫妻倆很多年沒有因瑣事吵架了,這讓小張想起了剛結婚的時候。

那會兒他們正年輕,愛情在婚姻里總是脆弱的,經不起瑣事的折磨,在一次次爭吵中變得越來越淡。而小張的母親跟兒媳不對付,是導致他們夫妻頻頻爭吵的根源。

小張的母親早年間很窮,早上起來賣菜,下午走街串巷推著小攤賣零食。

母親的父母有個很破爛的小推車,賣各種糖果和炮仗。

被小推車養大的母親,一分錢都要掰成兩半來花,很自然地瞧不上那個不怎麼有錢、卻過於「豪放」的兒媳。

也就是小張的妻子——小琳。

小琳生於工薪家庭,父母是藍領工人,確實沒什麼大能耐,但也不算是窮人。

尤其是小琳的父親,他很聰明,二十來歲的時候到處「偷師」,跟車間的老師傅學本事,後來把叉車、吊車什麼的都學會了。

工廠缺人用的時候他就自告奮勇報了名,然後去考了證,成了特殊工種。

小琳一直覺得,錢不是省下來的,是掙出來的,平日裡自然不用鋪張浪費,但也沒必要太過摳搜。再者,跟親戚、朋友們人情來往也總是要花錢請客吃飯,送點禮物,聊表心意。

小張和小琳結婚的時候,小張母親還不知道兒媳這麼「厲害」。

婚後半年,母親操心小兩口,怕他們日子過得不順利,就主動登門,要幫兒子和兒媳算帳。

小琳當場就生氣了:「我們夫妻倆好好過日子,都是成年人了,怎麼老娘還要查帳呢?」她覺得很不舒服,隱私被侵犯了不說,自己還像個犯人一樣。

誰不知道婆婆針對兒媳,多半是在錢的問題上過不去?

小琳覺得婆婆這麼做,就是想來找茬,看看自己是不是個合格的新媳婦。

可是這都什麼年代了?這一套在小琳這裡不好使!她拒絕配合婆婆算帳,從頭到尾沒有給婆婆好臉色看,兩個女人都擺了一晚上的臭臉。

小張夾在中間,左右不是人,左右勸都勸不好,只能趕緊讓母親算完帳回家。

婆婆算了帳,覺得兒媳花錢大手大腳,吃得也太好了些,一盤雞蛋三十來個怎麼半個多月就吃完了?婆婆覺得,得吃一個多月才算是合格的媳婦。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像這樣的「小毛病」挑起來沒個完,婆婆數落兒媳半天,兒媳怒了。

婆媳就此開始不對付。

婆婆其實並不是惡婆婆,她小時候吃過苦受過窮,貧窮和飢餓給她的印象太深了,她擔心兒子和兒媳也是出於這一點。

所以婆婆即便和小琳鬧僵了,卻也每個月都給兒子塞錢,隔三差五給他們送吃的。

每次兒子和兒媳去看望老人,走的時候婆婆都會追著給他們帶吃的,拿個很大的布兜裝蔬菜瓜果,重得叫人拎不動。

這就是那個時代的老人疼小輩的真實做法。

小琳雖說不喜歡被婆婆管束,可她也不是刁鑽野蠻的女人,只不過是想有自己的空間。

每次婆婆給丈夫錢的時候,小琳就會燉一鍋雞湯,或是煮了肘子給婆婆送過去。婆婆沒啥愛好,就是特別喜歡吃肉。

婆媳倆雖然觀念不和,卻也相安無事。

直到那年夏天,這個家庭終於鬧出了大亂子。

小張的父親去世了,婆婆表面上看得很開,實則還是傷心,一個人待在家裡。小琳和丈夫在親戚長輩的幫助下忙喪事,可是禍不單行,小琳的外婆年事已高,也去世了。

小琳小的時候就住在外婆家,和外婆關係很好,她得知這個噩耗後哭得不能自已。

小琳決定放下公公的事,乘車回老家參加外婆的喪事。

婆婆怒了。

這一怒,牽扯了人命和人情,各自占理,都覺得對方的想法太「不當人」了。到後來,她們倆吵到對著吼了起來,徹底撕破了臉。

婆婆說:「你從來沒把我當成你媽,你跟我都不是真心!」

小琳說:「你也沒把我當親女兒,說什麼假話?」

她們撕破臉,這一吵,就是10年不相見。直到小張46歲這年,母親已經69歲了,生病住院,除了親戚之外,就只有兒子來照顧她。

住院8天,兒媳1天都沒來過。

老人躺在病床上,憤憤道:「兒媳是死了嗎?」

小張看著母親,無奈地嘆氣,說:「你們當年不是說清楚了嗎?你沒把人家當親女兒,人家也沒把你當親媽。你不是她親媽,她來看你幹什麼?」

母親無言以對,分明心虛了,卻依然不認錯:「不管怎麼說,當年的事就是她不對!」

這對婆媳恐怕一輩子也難以解開心結,婆媳不和,讓三個人全都傷了心。

03

婆媳兩人的天性好壞,與她們在家庭中的表現不一定是對應關係。

有的人對外人刁鑽蠻橫,對自家人很好,有的人在外面要面子、做善人,回到家裡卻家暴妻子。人性是複雜的,不能用「好壞」來簡單評判。

婆媳不和,也不一定是婆媳兩人不好。

一:婆媳不和,有可能是代溝太深

在眾多婆媳不和的原因中,代溝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帶來的矛盾幾乎是不可調和的。

婆婆作為一個母親,她跟自己的兒子可能都相處不好,因為代溝問題,和兒子針鋒相對,她都知道這個道理,卻非要兒媳聽從自己的。

明知道有代溝的存在,卻在兒媳這裡無視了一切問題,逼著兒媳順從自己。

兒媳受到代溝的影響對婆婆有逆反心理,反抗婆婆的霸道,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由此,婆媳鬧不和的局面就產生了。

婆婆受到普遍「習俗」和社會輿論的影響,下意識認為兒媳就得孝順自己、順著自己,就會把代溝產生的矛盾擴大,甚至是升級。

二:婆媳利益產生衝突,更要互相體諒

家事有大有小,除了零星瑣事之外,也有關乎於利益和面子的大事。

老人的心思好懂,人活了一輩子,就想體面地安度晚年,辦喪事的時候子孫盡孝,自己這輩子也算是活得值了。

年輕人往往更重視自己的感情,也不喜歡被約束、被束縛,再加上每個人立場不同,看待事情的輕重緩急自然也不同。自認為給了婆婆面子,婆婆也該給自己面子,實則不然。

實際情況很可能是,婆婆覺得兒媳盡孝理所應當,兒媳的瑣事也該放一放。

這種利益衝突最容易讓人傷心,動輒折損了面子,或者是讓人做了後悔的事。

能否體諒對方、換位思考,就要看婆媳兩人的情商高低了。有的做婆婆的不懂什麼大道理,就憑心善,也能與兒媳共情。有的兒媳看著挺聰明,到了事情跟前卻迷糊了。

所以婆媳之間人情恩怨,還是要看個人悟性和對感情的敏感程度了。

文/無筆


相关文章

  • 70歲老人對子女說:我們不需要你們的陪伴,少來幾次就是孝順
  • 3000退休金40萬存款,拒絕兒媳找的工作,我見不到孫子了
  • 中專同學聚會,班長問大家退休金,我說9000,當晚被踢出同學群
  • 離婚後,我把新女友帶回老家,侄兒驚叫一聲跑了:不好了,狼來了
  • 小姑子總在後半夜跑我家貼面膜,直到我換了一把鎖,我家才清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