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中國,婆媳關係,一直是夫妻關係繞不開的一個坎。在一些兒媳的眼裡,公婆就應該毫無條件,毫無怨言對自己付出。
因為他們不是單純為了她,而是為了他們的兒子。因此,兒媳總是自以為是,高傲自大,目空一切,好像公婆對她好就是應該的。
在這樣的思想灌輸下,兒媳變得自私不懂感恩。總是拿不應該當做應該,拿好當成壞。在她的眼裡,只顧著自己,卻不會考慮別人感受。
可即使婆婆在兒媳這裡受到了冷遇,但大多數婆婆還是不敢輕易跟兒媳鬧翻。因為一切都是為了兒子,為了兒子忍氣吞聲,忍辱負重。
其實,婆婆應該要認清楚,對於那些不識好歹,不懂感恩的兒媳,你對她再好也換不來她的好。與其這樣,還不如不吵不鬧,乾脆瀟灑過自己的老年生活。不摻和也不干涉,同時謀劃好自己今後的養老生活。
02
張大媽和老伴,很幸運,有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兒女雙全。兒子沒結婚之前,老兩口一直很熱情、健談,人也很開朗。可兒子結婚之後,老兩口就變得很沉默、很冷淡了。
兒子要結婚時,張大媽開心得不得了。掏出家底給兒子買房買車,兒子兒媳要什麼,他們就買什麼。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反正總不能讓兒子受委屈。
相反女兒出嫁時,他們反而比較冷淡。女婿給了十萬彩禮,他們最終只陪嫁了五萬嫁妝回去。就這樣,他們也不覺得有什麼過錯,因為兒子始終是外人,只有兒子兒媳才能給自己傳宗接代。
03
兒子結婚了,家裡最後一件大事終於完成了,張大媽以為一家人從此可以和和美美過日子了。可誰知道,兒媳進門後,張大媽卻每天愁眉不展,心情壓抑。
農村老人沒有什麼退休金,以前還有些田地種糧食賣錢,可如今田地也沒了,靠著國家發的一個月百來塊錢的補貼,也頂不了多少用處。
可即便如此,張大媽還是從牙縫裡省錢下來,給自己買菜做飯,補貼兒媳。可這樣做,也並不能得到兒媳的好臉色。
兒媳總是挑三揀四,這也不好吃,那也沒味道,可她卻從不自己動手做飯,更別提給張大媽生活費。
04
孫子出生後,兒媳更是恃寵而驕。不但讓張大媽老兩口養家,還讓張大媽把她女兒孝敬的錢拿出來,幫養孫子。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張大媽心疼兒子辛苦,自然毫無怨言。可女兒家境也不是太好,張大媽開口要錢多了,女婿又有意見,女兒沒辦法,只好收斂,給錢也給的少了。
如此一來,張大媽沒錢給兒媳,兒媳又各種抱怨和吵架,還天天責罵張大媽的兒子沒出息,是窩囊廢。張大媽每每兒子沉默不說話的樣子,總是搖頭嘆息。得知了弟媳責罵自己的父母,出嫁的女兒,就想把父母接到家裡養老。
05
可張大媽和老伴,卻又死活不肯,說什麼也不離開那個家。張大媽一輩子要強,老了更不想讓人看笑話,說自己兒子兒媳不孝順。自己兒孫都有了,卻要去女兒家養老。他們承受不起這樣的閒言碎語。
更何況在他們心裡,即使兒子兒媳一萬個不好,但始終是自家人,而女兒卻已經是個外人。去女兒家,不但要忍受鄰居的嘲諷,還要看親家和女婿的臉色。這樣的忍氣吞聲,張大媽萬萬做不到。她寧可在自己家受氣,也不去受外人的氣。
張大媽的拒絕,也寒了女兒的心,從此女兒也很少再去干涉父母和弟媳之間的矛盾。因為她知道,在父母心裡,兒子就是天,再如何不好,也比她這個出嫁的女兒強。
女兒的疏遠,讓張大媽心裡很不好受,但她也沒辦法,畢竟這就是事實。只是她不知道自己這樣的日子,什麼時候才是個頭?
寄語:
遇到這樣不懂感恩的兒媳,張大媽沒必要繼續善良下去。你的善良只會助長她的惡性,讓她變本加厲。到最後,不僅寒了自己和女兒的心,也會讓自己的處境變得更加艱難。
其實,以冷製冷沒什麼不好,誰都不欠誰的,與其一味忍讓也得受氣,還不如以冷製冷來個乾脆,至少不用再憋屈自己。大家對此,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