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兒媳家也知道了這件事,她思考後提出退婚,覺得這樣的婆家不能嫁,給不了自己助力,還可能給自己壓力。
按理說,事情發展到這裡,婆婆該反省自己,她的反應讓很多人意外,根本不覺得自己做錯什麼,而是指責大兒子,認為他管不好自己老婆,如果大兒媳不鬧,二兒媳就不會退婚,一家人還可以好好過日子。
於是,大兒子就跑去跟大兒媳理論,要求她趕緊回家,不要再鬧了,兩人在推搡過程中,大兒媳摔倒,肚子裡的孩子也沒保住,這下,大兒子和大兒媳的婚姻真的走到了盡頭。
這件事引起很多人討論。
有人說:「婆婆也太自私了吧,自己想要孩子,也要看家裡實際情況,明明可以抱孫子,非要拼三胎,不是給自己添堵嗎?」
也有人說:「二兒媳是明智的,及早看清了婆家人,讓自己避免遇到麻煩。」
還有人說:「婆婆有要孩子的自由啊,政策都鼓勵生三胎了,好像也沒什麼不對。」
沒錯,生三胎是符合要求,但養育孩子,不止是生,還需要養。
一對沒有家底和穩定收入的公公婆婆,如果生下三胎,真的不會給孩子添負擔嗎?
電影《我的姐姐》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事件其實比劇情更殘酷。
女兒讀大學,父母在家裡悄悄生了兒子,他們告訴女兒,自己能力有限,以後女兒要靠自己掙生活費。
女兒以為父母在鍛鍊自己,就選擇勤工儉學,就算放寒暑假都沒有回家,有天接到電話,說父母出了車禍,讓她趕緊回家。
她嚇壞了,立馬買票回家,看到父母留給自己的弟弟,處理完父母的後事,就是弟弟的歸屬問題,親朋好友都要求她撫養弟弟,覺得姐弟是至親,她有推不開的責任。
可這件事對於女孩來說,實在太難接受了,由於姐弟之間沒見過面,雙方都沒什麼感情,她還要讀書,難以做到把弟弟帶在身邊。
親戚們讓她退學,找一個工作可以有能力撫養弟弟,思來想去,女孩拒絕了親戚們的要求,她問大家:「你們誰想領養他?如果沒人領養,我就自己安排。」
提到領養,沒有一個親戚出頭,於是,女孩通過別人介紹,把弟弟送養給一對鄉下夫妻,然後賣掉房子,回到學校繼續讀書。
很多人說女孩太心狠,認為她不該把弟弟送到鄉下,就算要送養,也該找一個條件好的家庭。
似乎她就有照顧弟弟的義務,卻沒有人問過她的感受,父母背著她生了弟弟,又憑什麼要求她來承擔撫養的義務?
這世上沒有什麼萬全的答案,如果我們遇到類似的問題,不一定會比女孩做得更好。
究其根源,哥哥姐姐沒有撫養弟弟的義務,如果父母在高齡想要生孩子,就要想清楚一個問題,自己是否有時間和經濟實力,來撫育孩子長大。
回到文章開頭的婆婆身上,她48歲生三胎,等孩子讀小學時,她已經到了5旬年紀,能不能承擔起輔導孩子功課?
她的如意算盤是,三胎跟大兒媳的孩子差不多大,到時候可以讓大兒媳一起照顧,自己頂多幫洗衣做飯。
話雖如此,一個嫂嫂照顧年幼的小叔子,也需要徵得對方同意,而不是用道德來要求對方。
如果大兒媳心甘情願照顧小叔子,別人也沒什麼話說,要是大兒媳反對,那麼婆婆就不該有這樣的想法。
你喜歡孩子沒錯,但讓兒媳來為你的決定買單就有錯。
還記得山東棗莊67歲的高齡產婦嗎?
她確實順利生下女兒,不過也讓自己的生活受到很大影響,丈夫是一名律師,原本已經退休,不得已又重操舊業,繼續工作掙奶粉錢。
而產婦身體虛弱,一個人帶孩子已經力不從心,很多人只看到她抱著孩子光鮮的一幕,卻看不到她腰酸背痛徹夜難眠的辛苦。
她曾坦言,如果時光可以重來,就不會選擇生下來,真的太累了。
養育孩子需要有遠見,不能意氣用事,除了經濟的保障,還要看自己身體是否允許,只有一家人都樂意接受,才能給孩子好的成長環境。
對此你怎麼看?你覺得婆婆拼三胎是理智想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