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與婆婆的矛盾,丈夫心裡的天平開始傾斜,他不再心疼丁玲受的委屈,因為他覺得母親也有一定的道理,幫忙出力照顧孩子,還要被丁玲那樣嫌棄。
出了月子後,丁玲直接帶著孩子搬了出去,婆婆叫囂著讓她永遠別回這個家,丈夫則埋怨她不該把事情做得那麼絕。
可是丁玲卻並不覺得自己過分,自己的奶水不足,婆婆說她故意不給孩子喂母乳,還逼她喝油膩的湯,最後喝出了乳腺炎,高燒了好幾天;
丁玲是剖腹產,刀口還沒有恢復好,婆婆就埋怨她晚上不起夜照顧孩子,可是丁玲已經很努力在做力所能及的事,就是希望能減輕婆婆的負擔,讓她不要那麼累。
說到最後,丁玲哭了,她委屈的不是自己所承受的這些,而是丈夫的不理解,即便如此,丈夫還是小聲說著:「有人幫你帶孩子還不好?非要自己受累,你就不能不那麼多要求嗎?」
聽到這裡,丁玲突然明白了,跟他這樣的人是怎麼都說不明白的,於是她說:「我寧願身體累,也不願意心累,所以我寧願自己帶孩子,更何況,你媽不是幫我帶孩子,而是幫你,自從她來了之後,你就當了甩手掌柜,難道你盡到一個當父親的責任和義務了嗎?」
一番話說得男人啞口無言,不知道如何反駁。
一個月後,男人主動找到了丁玲,承認了自己的錯誤,還稱跟母親已經溝通好了,她不會再干涉他們的小家庭了。
丁玲決定給他一次機會,如果之後的生活確實有所改善,那麼為了孩子,她願意繼續維持這段婚姻。
其實像丁玲這樣的遭遇在我們身邊並不少見,有很多婆婆都打著幫兒媳帶孩子的旗號,在兒子的家裡做起了女主人,不是不孝順,而是做婆婆的要懂得退出。
如果婆婆尊重兒媳,那麼即使照顧孫子孫女,也應該以兒媳的意見為主,實在有分歧的時候,可以商量著來。
能做到這一點的婆婆,大多兒媳也是心存感恩的,因為既然選擇嫁進了這個家,做兒媳的自然不希望跟婆婆的關係不好,總是希望能夠相處和諧的。
婆婆尊重了兒媳,兒媳就會體諒婆婆帶娃的辛苦,也願意跟婆婆商量著如何才能把孩子更好地照顧養大。
真正和諧的婆媳關係永遠是有商有量的,可以有分歧,也可以有情緒,可是如果兩個人都能多考慮對方的感受,那麼不管什麼問題都會得到很好的解決,家庭氛圍也會更健康,這對孩子的成長其實也是有利的。
有些兒媳覺得自己帶娃很辛苦,做丈夫的又不理解,覺得自己的母親可以幫忙,可是妻子偏要拒絕,最後弄得自己很累。
其實,這是做丈夫的沒有真正明白妻子的難處,對妻子來說,一個人照顧孩子確實很辛苦,可是心情卻是輕鬆的,這是因為不需要面對緊張的婆媳關係,也不需要跟婆婆爭執到底誰才對孩子的成長問題有決定權。
婆媳說是一家人,但是如果真的按照一家人那樣的相處模式相處,反倒會雙方越界,因為畢竟兩個人沒有血緣關係。
所以,婆媳之間要相互尊重,保持一定的距離,反而會覺得舒服很多,尤其是在帶孩子這件事上,做婆婆的盡力幫忙,做兒媳的尊重感恩,那樣就會避免很多婆媳矛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