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的家族往事

2022-12-14     緣分     4782

張藝謀的爺爺是臨潼的大戶,父親看了《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喬家大院,說爺爺家當年就是這樣,只大不小。爺爺是老燕京畢業生,私立大學,家裡沒底子上不起。

爺爺有報國之志,後來到了陝西柞水縣當縣長。柞水匪患甚烈,民眾不堪其擾。爺爺打算剿匪,那時候政府沒錢,爺爺回到田市鎮,從家裡拿了大洋買槍,裝備了一個縣剿匪隊。

做文人的爺爺實在低估了剿匪的難度,槍買了,土匪搶先一步收買了剿匪武裝,行動徹底失敗,隊伍土崩瓦解。張藝謀跟評書演員似的總結道:「這正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更壞的結果是,爺爺購買的槍暴露了他的家底,知道他家裡有錢,土匪一路追殺。爺爺縣長也不做了,落荒而逃,跑回臨潼。土匪隨後趕到,把家裡大院兒給圍上,要好幾擔大洋贖圍。家裡拿不出這些錢,土匪一把火燒了院子。

爺爺家就此衰敗,人跑得跑散的散。爺爺撿回一條命,帶著家小隱姓埋名跑到西安,開藥鋪為生。人到了西安,聽說土匪還時不時在臨潼找他。

剿匪不成,連累家人,這段經歷刺激了爺爺。他覺悟「生逢亂世,家裡沒有拿槍的不行」,把三個兒子都送到黃埔軍校。大伯是黃埔九期,二伯是黃埔十五期。張藝謀的父親排行老三。

黃埔畢業之後都要帶兵打仗,奶奶想留一個在身邊,於是張藝謀的父親做了國民黨軍隊的後勤軍需官。國民黨潰退台灣之後,父親和奶奶留了下來,根據解放初期的肅反政策,軍需、軍醫等技術人員可以留用。正是奶奶的堅持、父親的孝順,保住了家,也才有了張藝謀。

大伯一家1948年去了台灣,從此音信杳然,直到1981年,才輾轉跟家裡取得聯繫。

二伯從黃埔畢業後,和一批同學一起被蔣介石派到胡宗南部。胡宗南對他們很忌憚,弄了個軍官團,把這幫人養起來,不給帶兵。

這群人報國無門,成天閒得發瘋,很痛苦。延安缺少軍事幹部,聽說了之後,派人過來策反。胡宗南部隊流傳兩句話:老蔣不要老毛要,老胡不用老朱用。

策反到二伯的頭上,他很動心,打算和幾個要好的朋友一起投奔延安。他只是跟母親說,要和一個朋友一起出差。沒想到,從此一別,就再也沒有見過他。父親千方百計在軍隊內部動用各種關係打聽。這件事怎麼也打聽不出來,很神秘。有些人肯定了解發生過什麼,就是不說。

1949年,二伯的一個好朋友,姑且稱之為張三,拿一包東西到奶奶家,說是你們家老二的東西,放下東西就走了。奶奶打開包裹,裡面是二伯貼身穿的衣服和零星的個人用品。奶奶一看,渾身發涼,可能人已經完了。等跑到街上去追張三,早已沒有張三的蹤影。

張三跟二伯的關係非常好,有一年曾經寄存過一隻箱子在家裡,以前沒人會去動別人的箱子,現在二伯有可能已經不在人世,而張三是唯一的線索,顧不得那麼多了,父親撬開了箱子。箱子裡的東西都是些普通衣物,只有一張合影照片,上面沒有任何字跡,大家只辨認出,張三在其中。

父親拿著這張照片在軍隊系統內問,有人認出了這張照片,是軍統培訓班某一期某一班的合影留念。大家這才知道,張三是軍統的。

父親根據這條線索,順著蛛絲馬跡,一個人破解二哥失蹤之謎。最終捋出了大致經過:二伯和幾個朋友,包括這個張三,打算投奔延安,不過最後一刻,二伯一群人被張三出賣。

胡宗南把人抓起來,不好處置,給蔣介石請示,蔣介石半信半疑,置而不論。直到1949年,國民黨軍隊政府一片大亂,也顧不上了,二伯和其他人最終被槍決。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