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孝友的父親在新中國成立前是一名稅務員,職位雖然不高但收入不少。張孝友是他的第四房太太所生,也是標準的大戶人家的千金。
一年後,張詒謀出生在西安市西郊梆子寺街。
1951年,張孝友的哥哥張乃光考上了西北大學生物系。張孝友再次產生了讀大學的想法。開明的丈夫答應了。
第二年,張孝友便考上了西安醫學院(2000年與西安交通大學、陝西財經學院合併為新的西安交通大學,即今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臨床醫學系。
1954年,張孝友讀大學期間,誕下了第二個兒子張偉謀。兩年後,她又誕下小兒子張啟謀。這樣一來,張詒謀有了兩個弟弟。
張詒謀與弟弟張偉謀和張啟謀與母親張孝友合影
1955年,張孝友從西安醫學院畢業,留在醫學院附屬醫院皮膚科工作,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交大二附院皮膚科。
父親張秉鈞是個性格沉悶的人。
在他的記憶里,沒有見過父親的笑臉,也沒有聽過一句表揚的話。
每次訓斥他們時,都要求他們把手腳放得規規矩矩。一訓就是一兩個小時。
平時坐著不許他們搖晃腿,站著不許他們歪歪扭扭。兄弟三人對父親都十分畏懼。
和父親一樣,張詒謀從小性格內向,他的兩個弟弟也很悶。
1968年到1971年,張藝謀在北倪村插隊三年。相比同代人,他插隊的地方離家不算遠,時間更不算長。他自嘲:「三年農民,一輩子農民。」
現在的張藝謀在穿著上是比較講究的,他的衣服色調較暗,面料精緻,顏色層次搭配看似不經心,清越有風致,畢竟這麼多年的影像訓練,他輕易能找到適合的風格。這些很難在鏡頭前面看到。
唯一有點不拘小節痕跡的,也是因為他說話時會動不動站起來,掄開了比劃、扮演,有時候動作幅度太大,他習慣性地要時不時把寬鬆的褲子往上提提,於是就能不斷看到他坐下,站起,提褲子;坐下,站起,提褲子。循環往復。不少人也很難覺得他有個知識分子家庭的出身背景
上了大學之後,張詒謀改名了。新名字叫張藝謀。藝謀,藝謀。改名明志,後半生就是要獻身於祖國的藝術事業了
1997年,張藝謀還在義大利佛羅倫斯導演歌劇《圖蘭朵》,父親去世。張藝謀沒來得及趕回來。在此之前,父親跟張藝謀說過多次,要把家族故事告訴他,至少需要兩周的時間,要細說。
母親跟父親商量,老大時間緊,要不就說兩天?父親很堅持,家族故事很重要,細節很多,兩天說不完。張藝謀是個不能停的人,別說兩周,就是兩天也得咬牙。「我們這代人受到的教育,就是『三過家門而不入』,我每天有很多事在做,根本不會在家待十幾天聽我父親講故事。」
母親做了很多努力,讓父親寫下來,但老父堅持要親自跟老大說,也許他早已做好了面對兒子講述的準備,其他的方式,都更間接。對老人來說,親口對兒子講述家族歷史,可能既是一個心愿,也是一種儀式,就算在他身體每況愈下來日無多之時,他都堅持等著這一天。可惜這個龐大、複雜的故事,被父親帶進了墳墓。張藝謀說:「我對不起我父親。」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