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句俗語:做粥要三分米,七分水;養生要三分寒,七分飽;
讀書要三分看,七分品;喝酒要三分醉,七分醒。
所謂的「三七定律」適用於大部分事物,引申到關係、感情之中,也是如此。
在我看來,最舒服的關係,無非是:
三分明講,七分默契;三分溝通,七分包容;三分歡喜,七分珍惜。
攬一份詩意,留一份淡定,方能在紛雜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安定從容。
三分明講,七分默契
佛說:與你無緣的人,你與他說話再多也是廢話。
與你有緣的人,你的存在就能驚醒他所有的感覺。
所謂的靈魂伴侶,想必就是如此。
就如春秋時期著名琴師俞伯牙和鍾子期。
「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無論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什麼,鍾子期都能清楚地道出他的心聲。
伯牙彈琴時,心裡想到巍峨的泰山,鍾子期聽了讚嘆道:
「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伯牙彈琴時,心裡想到寬廣的江河,鍾子期讚嘆道:
「好啊,宛如一望無際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動!」
鍾子期去世後,伯牙悲痛欲絕,認為世界上再也沒有他的知音了。
他摔破自己心愛的琴,挑斷琴弦,終生不願再彈琴。
朋友易得,知音難求。
若能偶遇這樣一段舒服的關係,便相信人間仍有美好。
作家蘇芩說:默契是什麼?
始初,默契是一場交談,說了就懂了。
後來,默契是一個眼神,看到就明了。
再後來,默契是一種信念,想到就心安。
默契,成就了世上最有溫度的距離。
人與人之間舒服的關係,是三分明講,七分默契。
懂你的言外之意,也懂你的欲言又止,懂你憂愁、煩惱、快樂里的所有含義;
能與你互補互助,也能同你揚長避短,分擔細碎、繁雜、壓抑里的所有痛苦。
這樣的默契,不是與生俱來的。
而是在一天天的相處中,以愛和關懷為名,用心觀察,用心留意,由內而外發散的真情實感。
哪怕只是一杯水,一個眼神,一個擁抱,也能讓你感受到滿滿的溫柔和踏實。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