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千經萬典,孝悌為先。」是啊,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不僅是傳統美德,也是為人之根本。孝順父母長輩,團結兄弟姐妹,就應該是每個人都要做到的事情。父母生養我們,勞心勞力,傾盡所有,所以我們必須孝順;兄弟姐妹血脈相連、手足之情不可替代,所以我們就應該重視親情。
但如果父母不疼愛我們,兄弟姐妹不重視和我們之間的感情,我們是否還需要對父母全身心的反哺,是否還需要重視這份手足之情?有人說,怎麼可能有不疼愛自己孩子的父母,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一種本能啊。同理,手足之情,打斷骨頭連著筋,怎麼可能會有完全不顧手足之情的人呢?但事實上,這些都是存在的。
在網上,曾經有個熱門問題:「生在父母偏心的家庭里,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下面的回答,一字一句,皆是委屈。我們必須要承認,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合格的。在多子女的家庭中,父母有所偏愛,其實很普遍。有些還過得去,而有些幾乎是天差地別。不被父母所偏愛的這一個孩子,從父母和兄弟姐妹身上,得到的,更多的是「利用」,而不是愛。
那麼遇上這樣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又有多少人會恪守孝道和手足之情?如果他們對親情失望之後,只願意承擔義務,而不再付出真心和溫情,外人又有什麼資格指責他們呢?
王娟出生在一個家境普通的家庭,她還有一個只差了一歲的弟弟。其實從兩人的年齡差來看,就知道父母其實迫切想要一個兒子。王娟在很小的時候,其實就能感覺到父母對弟弟的偏愛。但因為父母一直和她強調弟弟比她小,就應該得到更多的關心和疼愛,所以她也沒太往心裡去。王娟忘記了,她和弟弟只差了一歲,如果說弟弟還小,就更應該得到父母的疼愛。
那她同樣也應該得到同等的,至少是差不多的關心。但實際上,王娟小小年紀就開始做家務,等到小學畢業的時候,她一個人幾乎承擔了家裡所有的家務活。而與此同時,弟弟整天「吃喝玩樂」,父母對弟弟的要求,有求必應。弟弟不愛學習,初中畢業就死活不願意繼續念書了。父母也順著他,說是去學技術,然後當老闆賺大錢。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