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別高估兄弟姐妹的感情,這些事做得越少越好

2022-01-21     言諾

人到老年,別高估兄弟姐妹的感情,這些事做得越少越好

人到老年,別高估兄弟姐妹的感情,這些事做得越少越好

人到老年,別高估兄弟姐妹的感情,這些事做得越少越好

文/藍夢

圖/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我的兄弟姐妹》中有一段讓人印象很是深刻的台詞:我們曾經是天上飄下來的雪花,本來互不相識,但落地之後便結為一體,結成冰,化成水,永遠不分離。

對此深有同感。在這個世界上,除了父母,我們最親的人應該就是兄弟姐妹了。

他們的出現,讓我們覺得無比溫暖,似乎長大也不是一件太壞的事情;他們的呵護,成了我們努力向上的動力,總想能成為參天大樹,將其呵護。

因為這一點,許多人總喜歡把兄弟姐妹當成自己的依靠,事實上這是一種不明智的做法。

正所謂,「樹大分叉,兒大分家」,步入老年階段的兄弟姐妹,已經各有各的家庭。如果用同一種標準要求兄弟姐妹都效仿,那麼多半會引來反抗,最終導致兩家的關係只會越來越遠。

所以,人到老年,別太高估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以下這些事情做得越少越好。

人到老年,別高估兄弟姐妹的感情,這些事做得越少越好

1.干涉兄弟姐妹的「家務事」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家庭中的許多事情,沒有對錯之分,只不過是所站的立場不同罷了。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個人沒有親身體會,那麼就會很容易犯「斷章取義」的毛病,這不但不會化解雙方的矛盾,還會火上澆油,最後導致事情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所以對於兄弟姐妹家的事情,最好的做法是當個「旁觀者」。如果對象向你傾訴,那麼你就認真傾聽,儘量少發表自己的意見。

尤其是兄弟姐妹向你講述與兒媳、女婿的矛盾時,更要堅持底線,不要做任何的評價。

作為親人,你多半會站在兄弟姐妹的立場來打抱不平,然而家裡的事情從來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你一味地打抱不平,反而會激發對方與兒媳或者是女婿的矛盾。

最初,對方大概也是跟你說說。然而你在一再的「自作主張」下,他可能會下定決心採取實際的行動。問題是,這些行為是不理智的,或者說對方根本就沒有自己行為承擔代價的勇氣與能力,因此當他們冷靜下來,多半會追悔莫及。此時他最恨的人,反而是你這個一再慫恿她做下如此決定的人。

人到老年,別高估兄弟姐妹的感情,這些事做得越少越好

如此,兩人之間即便有血緣關係,估計也很難再保持原來的和睦了。

何苦來哉?

所以聰明的老人,都不會給兄弟姐妹「出主意」。在他看來,那是別人家的事情,應該由他自己做決定。而他所能給予對方的,只是「傾聽」而已。

再說,他也年事已高,需要孩子們照顧。如果他一味地幫對方,其實就是給自己的孩子增加負擔。最為重要的是,這麼做是吃力不討好,也不利於他們關係的穩定。

曾在生活中看到不少這樣的例子,妹妹向姐姐訴苦,告知兒媳是如何「不聽話」。姐姐出於對妹妹的關心,請自己的孩子去「教訓」妹妹兒媳一頓,結果打得重了,惹的妹妹一頓埋怨——覺得她的主意一點都不好;惹的孩子一頓指責——出力還沒落好。

嚴重一點,可能兩家人都不來往了。人老了,能力小了,就別給自己以及家人找那麼多事情,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否則恐怕很難安享晚年。

人到老年,別高估兄弟姐妹的感情,這些事做得越少越好

2.合作做生意

處理兄弟姐妹金錢糾紛最好的方式是:親兄弟,明算帳。

這種做法看似罔顧親情,但是由於照顧了各方的利益,所以反而是呵護親情的高效舉措。

問題是,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太少了

多數人礙於兄弟姐妹的關係,不願意張口向對方要錢。如果對方比較睿智,能夠早早料到兄弟姐妹的想法,並及時採取有效的方式進行補救,那麼兩人的關係可能還會繼續保持原來的樣子。

如果對方不夠睿智,無法探求到兄弟姐妹心中的想法,或者是了解對方想法以後不願意「損害」自己的利益而選擇退讓,那麼時間一長,兩人之間必然有矛盾。

這一幕在影視作品中很常見。

比如《紅高粱》中的單氏家族。

單家二老爺與三老爺,在大老爺去世以後,本該端起長輩的姿態,齊心協力共同幫助單家渡過難關,從而迎來昔日的輝煌。然而他們並沒有這麼做,反而想盡辦法從單家大老爺的兒媳淑賢中奪取釀酒的秘方。

未完待續,請點擊第2頁繼續閱讀


分享到
更多小說請訪問莫雨讀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