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在我們周圍,大多數的婆媳矛盾中,都是婆婆拎不清,不講道理。但事實上,兒媳婦不懂得感恩,弄沒了彼此情分的事情,也不在少數。也就是說,婆媳矛盾一旦發生,旁觀者都要就事論事。千萬不能先入為主,認為都是婆婆的問題。一般來說,婆媳之間產生矛盾,很大程度上,都在兒媳婦懷孕、坐月子以及小孩子的成長過程階段。
有人說:「誰生的孩子誰帶,誰生的孩子誰心疼。」話糙理不糙,確實如此,你自己的孩子,自然要自己去心疼,不能指望別人來心疼。換一句話來說,父母沒有幫子女帶孩子的義務,父母盡心盡力養大了子女,於情於理都能換來子女在晚年的照顧。很多父母幫子女帶孩子,是心疼子女,是情分,而不是義務。
就像我們周圍,很多幼兒園和小學門口,接送孩子的人群中,老人不在少數。年輕父母工作、生活壓力大,所以老人心疼他們,願意幫忙帶孩子,讓子女們重返職場打拚,減輕壓力。這個時候,作為子女以及子女的伴侶,要懂得感恩。千萬不能預設立場,認為長輩沒有用心帶孩子。更不要雞蛋裡面挑骨頭,因為有些育兒觀念的不同,而抹掉長輩的付出。
作為子女以及子女的伴侶,一旦你這麼做了。那最終的結果,就會寒了父母的心,最終受到「損失」的,只會是你自己。生而為人,懂得感恩是最基本的,千萬不要把包容留給外人,把苛責留給親人,最後得不償失。王阿姨就遇上了不懂得感恩的兒媳婦,滿腔真心,換來各種質疑,最終寒了心。以下是王阿姨的自述。
我出生在一個家庭普通的農村家庭,兄弟姐妹好幾個。父母雖說沒有重男輕女,但父親的個性比較強勢,家裡不管大事小事,都是他說了算。包括我們幾個兄弟姐妹的婚事,也是一丁點都不考慮我們的感受,就相信自己的眼光。雖說當時,大傢伙基本上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大多數父母多少還是會考慮一點子女的感受。
我其實一點都不喜歡我的老公,不過我父親很滿意這個女婿,說他話少,地裡頭幹活又是一把好手。而且家裡人少,以後矛盾也少。這些話,聽上去,很為我著想。但婚姻生活,冷暖自知,首先要自己喜歡,日子才能心甘情願吧。不過我拗不過父親,最終還是嫁了。因為我們之間沒有多少感情,所以婚後的日子,磕磕碰碰。
說實話,要不是兒子5歲的時候,他意外去世了,我覺得我們也是會以離婚收場的。因為吃過沒有感情的婚姻的苦,所以我老早就決定,不會幹涉兒子的感情和婚姻。兒子大學畢業後,在城裡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然後還沒等我著急他的婚事,他先帶回來一個城裡姑娘,說要結婚。說心裡話,我對這個未來兒媳婦,一點好感都沒有。
我在兒子5歲的時候,就守了寡,一個人拉扯孩子長大,有多不容易,大家都知道。我給孩子吃飽穿暖,供他上學,還老早就開始幫他存老婆本,所以就一直住在村裡的老房子裡面。房子雖老,但還是很牢固的。而且很乾凈,包括院子,也是整整齊齊的。但準兒媳婦一進門,眼中就露出了鄙夷。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我心中很不是滋味,兒子是一個誠實的孩子,不可能沒有提前告訴女朋友自己原生家庭的家境。既然一開始接受,那現在第一次上門,就不應該露出這種嫌棄的表情。再說了,我也從兒子口中知道,未來親家除了有一個城裡戶口,經濟條件也不是很寬裕,而且家中也正在為兒子的婚事為難。
我對準兒媳婦的不滿意,自然不僅僅是她進門的表情和眼神。後來我特意為她準備的飯菜,明明都是根據她的喜好準備的,還是被各種挑剔。更是話里話外,說我怎麼比同齡人更老,等等這些事情,讓我一百個不想和她成為婆媳。但兒子喜歡,我又想到自己的婚姻,想著日子反正是兒子和她過,我就不管了。
就這樣,這門婚事就算是成了。我掏空家底,幫兒子在城裡貸款首付買了婚房,也給了一筆拿得出手的彩禮。兒媳婦婚禮的時候,沒有帶回來,聽兒子說,給娘家弟弟當彩禮了。我嘆了一口氣,但也沒有多說什麼,更沒有在兒媳婦面前,露出一絲一毫的不滿。兒子結婚後,除非是用到我,否則我是不會出現在兒子家裡的。
摸著良心說,我認為我是一個好婆婆,我做到了能力範圍之內,出錢又出力。兒媳婦需要我幫助,我就出現,不需要,我就消失。懷孕生產,我早早就請好了月嫂,就是擔心自己一個人照顧不好。出了月子之後,兒媳婦說娘家母親一起帶孩子,這樣沒有矛盾。我當時很想帶孫子,但也二話不說,留下1萬元,就離開了。
後來孩子一歲的時候,我退休了,本來正是可以享受生活的時候,但兒子和兒媳婦想讓我幫忙帶孩子。兒媳婦更是特意買了一些水果,結婚後頭一次主動回來看我。原來因為親家公身體不好,親家母要回家照顧老公,再加上自家兒媳婦也懷孕了,她也想回去照顧,所以沒法幫女兒帶孩子了。
我一點都沒有怪兒媳婦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乾脆答應了。我還是體諒兒子和兒媳婦的不容易,要打拚事業,要是還要照顧孩子,確實力不從心。我又退休了,作為長輩,我不幫忙,誰來幫忙呢?我本來是以為去兒子和兒媳婦的家裡,幫忙帶孩子,誰知道兒媳婦表示把孩子給我送過來。連我兒子都覺得這樣不妥,畢竟之前她娘家母親可以住在一起的。
但我還是沒說啥,點頭答應了,因為不想兒子和兒媳婦因為這件事情,而鬧不愉快。我也懶得去想兒媳婦為啥這麼決定,就想著好好帶好孫子就行。就這樣,我帶了孩子4年,每周送一次孩子過去給兒子和兒媳婦看,待上一天,到了傍晚又帶著孩子回來。說實話,每次去,兒媳婦總是各種挑剔,孩子胖了瘦了,衣服穿多了還是少了,各種數落。
我心裡其實很不是滋味,說白了,帶孫子可不是我的義務,我願意幫忙,是心疼兒子和兒媳婦,是情分。更何況,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4年來,除了兒子會時不時給我塞錢,不過我都沒要。兒媳婦可是一次都沒有問過我的錢夠不夠用,我出錢出力帶孫子,換不來兒媳婦一句話好話。如果只是這樣,我可能也會忍了。
但前段時間,不知道為什麼,在飲食正常的情況下,孫子忽然瘦了不少,而且精神也不太好。我很著急,自然第一時間告訴了兒子和兒媳婦,然後一起去了醫院。全身檢查下來,沒啥大問題,可能就是因為季節的關係,或者情緒還是什麼別的影響。醫生的意思是讓我注意觀察,過段時間可能就好了。這個時候,我鬆了一口氣。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但兒媳婦不幹了,當著醫生的面就開始指責我,大有一種我這個奶奶故意使壞。我能理解孩子生病,兒媳婦著急,情急之下的一些埋怨。但明明醫生說了沒事,她還不依不饒,各種指責。什麼話難聽說什麼,我終於沒能忍住,直接懟了她:「那孩子你自己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多年來的委屈,終於壓抑不住了。
既然兒媳婦這麼不給我情面,不懂得感恩,那我也就撕破臉皮好了。當天下午,我就收拾好孩子的衣服和玩具,全部送到了兒子家裡。兒子一個勁替兒媳婦道歉,看著兒子一臉為難,我也很心疼,但我更知道,我不能心軟。像兒媳婦這樣性格的人,就不能順著她,既然我出錢出力,幫忙帶孩子,還不落好,那就自己帶吧。
都說喝水不忘挖井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深以為然,做人知恩圖報,是傳統美德,任何人際關係中都應該存在,親情和家人之間,也應該如此。簡單來說,即使沒有能力回報他人的付出,或者他人不需要你的回報,但起碼的感恩是要有的。說白了,沒有人願意自己盡心盡力付出,最後沒有回報,沒有感恩不說,還被數落。
正如文中王阿姨的兒媳婦,一點感恩之心都沒有,無視婆婆的付出。更是逮著機會就各種指責,扣帽子。這樣的行為,誰都會心寒的。所以王阿姨選擇了兒孫自有兒孫福,不願意再搭把手了。這樣的結果,其實是王阿姨的兒媳婦自找的,你們說,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