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台灣老闆王英祥花了3000萬買了周星馳的《濟公》,大家本想看一部無厘頭喜劇,可這部電影是個悲劇,它在台灣上映後撲街了。
周星馳+張曼玉的組合都能賠錢,這讓台灣片商徹底怒了,他們聯合起來將香港電影的價格天花板設定在了1750萬。
香港電影人不幹了,他們聯合起來拒絕向台灣片商出售港片,他們覺得台灣商人就是紙老虎,過不了3個月,台灣電影市場就沒片上映了,到時候那幫商人就得回來求他們。
萬萬沒想到,台灣電影市場發生了巨大的變革。
過去美國電影引進台灣,一部電影只有8個拷貝,後來片商和台灣方面協商後,一部電影可以有100個拷貝。
好萊塢大片一進來,港片立刻在台灣崩盤了。
所以從99年開始,港片在票房上已經不復當年的輝煌。
第二個階段:港片的衰落髮生在內地
香港在台灣市場失守後,主要陣地轉向了內地,1995年成龍帶著《紅番區》登陸內地春節檔,斬獲票房3500萬元,不過2年後,內地就迎來了影碟機時代。
1997年內地的DVD銷量是5萬台,到了2005年這個數字暴漲到了1.6億台,這些DVD幾乎全部用來看港片了,那時港片和後來的共享單車一樣,積累了上以億計的用戶數,卻遲遲找不到變現的渠道,最後就這麼耗死了。
你看很多香港電影人,在巔峰的時候沒賺到內地觀眾的錢,現在退休了來內地還能靠走穴撈一筆錢,就是當時沒有及時把知名度轉換成鈔票。
2005年後,DVD時代結束,內地的DVD機銷量在短短三年暴跌到了669.4萬台。
而中國在08年舉辦了奧運會,提高了知名度,電影市場開始了騰飛,越來越多的香港電影人緊跟徐克、陳可辛的腳步北上拍片,港片就這麼徹底落寞了。
如今香港電影只有古天樂一個人扛著了,像王晶已經搬到北京住了十多年,普通話都說得非常標準了。
他和港片的精神是契合的,所以在以前如魚得水,但來了北京,他的港味就格格不入了,自然也失去了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晶女郎的衰落也在所難免了。
其實我們也不必感到遺憾,香港本來就是小地方,它只有上海的十五分之一大小,是特殊的歷史造就了它的輝煌,如今說是港片沒落,不如說是港片回到了自己應有的地位。
前有,徐克、陳可辛、林超賢等香港導演北上,他們依舊用香港電影人的精神,拍出了更為普世的電影,《智取威虎山》、《中國合伙人》《紅海行動》口碑票房皆豐收,後有曾國祥這樣的年輕導演拍出《七月與安生》《少年的你》圈粉無數。
與其說港片已死,不如說中國電影已迎來一個「新港片」時代。
這個時代的港片,沒有了王晶「晶女郎」為代表的那種「過火」與「癲狂」的世俗之氣,但卻更加多元,格局更加遼闊。
港片精神長存,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好看的新港片與觀眾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