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韓國媒體發文稱,該國一位三十多歲的實力派男演員涉嫌吸毒被查,消息引爆社交網絡,引發不少猜測。很快,韓國演員劉亞仁通過經紀公司表述,他正在配合警方,接受關於違法使用異丙酚的調查,並稱「很抱歉讓大家擔心了。」相關話題持續發酵,「劉亞仁確認吸毒」亦衝上了熱搜第一。隨後,劉亞仁代言的服飾品牌「速寫」發布聲明,暫時下架劉亞仁先生的形象海報及宣傳內容。
(品牌官微發布的聲明)
藝人陷入負面輿情時,品牌方該如何管理與藝人之間的代言關係?出現輿論危機事件如何應對?如何在尚無確鑿證據時減少自身風險?本文我們將對典型輿論事件中,品牌方的應對措施及難點進行一定程度的歸納總結,以期對品牌方的藝人代言管理提出可供參考的法律建議。
一、品牌方應對輿論危機的核心異同點
從大家較為熟悉的鄭某、吳某某、羅某某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輿論危機事件發生時,品牌方的反應既有相同點,也有所差異。具體如下
(1)品牌方發布公告時間段同一:就吳某某事件而言,有17家品牌宣布與吳某某終止合作,而時間段均集中在2021年7月18日至20日三天內。也就是說,在代言藝人陷入輿論危機時,品牌方基本秉持這著進退的特性。
(圖片來自網友統計)
(2)參照的風向標集中:負面輿情發生後,各種新媒體平台往往會第一時間迅速發聲,搶占輿論熱點。就品牌方而言,有必要第一時間了解並引導輿論動向,此類風向標往往體現在:黨政官媒、警情通報、行業協會或主管部門公告、藝人代言的其他品牌方反應。
(3)採取的法律手段同中有異:不管品牌方就劣跡藝人所採取的法律措施,還是國內代言藝人在國外品牌方發布的分裂言論後所採取的法律措施,主流的都集中在解約、終止合同層面。但我們發現,就同一事件,部分品牌方還是會作出差異化的反應。例如吳某某事件中,在大多數品牌發布公告稱結束合作時,LV及路易威登發布公告的內容僅為暫停合作。同時,本次劉亞仁涉嫌吸毒事件中,品牌方速寫目前採取的措施為下架物料,對代言合同後續履行及效力問題暫未予以置評。我們相信,這種外化動作之所以有差異,往往與合同約定的品牌方所享有的法律權利密不可分。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