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老人過年回已故父母老宅,推門眼前一幕,讓他瞬間崩潰大哭:爸媽,兒子回來過年了

2022-02-06     言諾     8398

60歲老人過年回已故父母老宅,推門眼前一幕,讓他瞬間崩潰大哭:爸媽,兒子回來過年了

60歲老人過年回已故父母老宅,推門眼前一幕,讓他瞬間崩潰大哭:爸媽,兒子回來過年了

老人回老宅

山東煙臺一六旬老人過年回已故父母老宅推門大哭的一段視訊引發人們對睹物思人心緒的感慨。要知道媒體敘述的核心脈絡是:父母已故,老宅破舊,老人回鄉,觸景生情。說到底,如果不論具體的敘述,僅就事情的樣板來看,總覺得這樣的情景人人都要遭遇。

老人說:老宅是自己父母生前居住的地方,老兩口走之後,一直沒有人住。自己一直在外做生意,今年過年,突然很想父母,就想著回老家一趟。後來看見老宅破舊的厲害,爸爸媽媽也不在了,心裡就很難受。老人說,打算年後把老宅整理整理,這裡承載了自己童年的記憶。

網友們看到這一幕後也是心酸不己,有網友說:父母在,家就在。父母不在了,家就是一座空房子。

還有網友說:看到這老房子也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已故的父母。淚奔!

之所以這樣講,並不在於「還鄉者」都要表現得如此深情(言行上),而是作為「還鄉者」在面對物是人非的情景時,大概總會反芻「時間的味道」。尤其對於「告老還鄉者」,因為自身已經跨入生命的回溯階段,所以更容易出現類似「推門大哭」的深情時刻。

羅蘭·巴特在《戀人絮語》裡有一個關於情慾的敏銳觀察:「許多歌謠與旋律描述的情人的不在。」它們總是不厭其煩地述說情人遠去的失落,因離別而起的愁緒,與孤寂守候的難熬。可事實上,但凡一個人對生命本身開始熱愛和敬畏時,那麼面對所有情感都可能走向情不自禁。

不過很多時候,人們的情感不總是強盛的,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催動起來。就拿「老人過年回已故父母老宅推門大哭」的事情來說,可能當事老人始終都在思念已故的父母,而回到老宅的那時那刻,屬於心緒被推到極致的情況。

60歲老人過年回已故父母老宅,推門眼前一幕,讓他瞬間崩潰大哭:爸媽,兒子回來過年了

事實上,類似「老人過年回已故父母老宅推門大哭」這種情景是比較常見的,只不過多數情況下,當事人不見得都把心緒表現出來。這使得出現內外打通的範式時,自然就會被特別關注。

在這個意義上,顯然「老人過年回已故父母老宅推門大哭」的事情被戲劇化。一方面,當事老人聲淚俱下的行為是在自我對話;另一方面當事老人的行為被作為新聞素材導入現實場域中時,也對普遍性的睹物思人心緒進行了喚起。

海德格爾如此寫道,人是「他(她)的起源的順從者」,只有那「悠久的起源」才使得人成為「有家的」。雖然海德格爾所要表達的意思更注重精神意義的「有家的」。但是我們深知要想實現這種生命理想,首先要抵達對肉身生命的回望和懷念。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