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承認,多數人對世事的覺解都只停留在經驗性層面,也就是多半隻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固有的成見在解釋周遭。並且更為不可迴避的是,絕大多數人的心性都差不多,好的和壞的,也都能被總結性的描摹出來。
毫不誇張地講,即便每個人總說自己是獨一無二的生命存在。但是回到人性的集合裡,沒有人可以跳出集合獨立存在。在這個問題上,如果說可以做到平復生命本身,大概弗裡德里希·荷爾德林所言的「在躊躇的時域裡,存在一些持久的東西」算是很好的鎮定劑。
就比如很多人在看待「老人過年回已故父母老宅推門大哭」的事情時,覺得老人是想父母了。實際上這只是邏輯表像,因為對於「物是人非」的更準確表達為「情是物非人非」。因為對於所有人來講,最難改變的就是情意本身,雖然情意會變淡,但是那時那刻存在的記憶卻是永恆的,起碼就個體的生命長度來講,可稱之為永恆了。
因此談到睹物思人,觸景生情,從根本上來講還是情意在先,而後才是人和景的問題。就此而言,即便「老人過年回已故父母老宅推門大哭」的事情以視訊的方式呈現出來,但是我們依然只能看到形式的部分,而對於老人和他父母的故事,終歸是個私人敘事。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