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兩人幾近同齡,他只比倪匡小三歲,上中學時就在報紙上發表過文章。
在倪匡離開內蒙那一年,年僅19歲的古龍考上淡江英語專科學校,即後來的淡江大學。
古龍愛好交友,經常約幾個同學,買了食物到淡水海邊吹風喝酒,尋歡作樂。
玩到盡興處,他們還比賽放屁,誰放不出來就要罰酒。
那段時間,是古龍一生最快活瀟灑的時候。
不過這樣的時光只持續一年,古龍就肄業了,原因是父親拋妻棄子,和情人私奔了。
這件事給古龍造成極大的影響,他一輩子都沒有原諒父親。
沒有了收入來源,古龍不得不輟學打工掙錢。
當時正好香港武俠小說風靡一時,才氣不凡的他也依葫蘆畫瓢,一頭扎進去,再也沒回頭。
1967年,倪匡到台灣,兩人正式見面。
酒過三巡,兩人相談甚歡,發現彼此性情相投,都有相同的愛好。不僅嗜酒如命,還貪財又好色,遂成為一生摯友。
他們常常會在夜裡借著酒勁,互打電話傾訴衷腸,好得像穿同一條褲子的人。
古龍在《楚留香傳奇》系列裡,把風流倜儻的楚留香與胡鐵花的知己情誼,刻畫得入木三分,這讓倪匡很是欣喜。
而他之所以傾情塑造這一對鐵桿朋友,也許正是映射出內心的渴望,只因他也遇到那個靈魂知己——倪匡。
當古龍和倪匡聚在一起,全天下的XO都瑟瑟發抖,只因他們是一拍即合的酒友。
倪匡常飛去台灣看他,兩人一起把酒言歡,好不痛快。
有一次,倪匡去台北,忘了通知古龍。
古龍得知,找遍所有台北酒店,只為與這個好友一醉方休,然後次日兩人同去醫院打點滴。
一開始,倪匡也寫武俠小說,自忖寫武俠不及金庸古龍,有名的也就一部《六指琴魔》。
老友金庸就建議他換個賽道,嘗試去寫科幻,這個類型寫的人少,是一片藍海。
倪匡一天路過香港大坑道,看到街邊衛斯理村的名字,便一發不可收拾,開啟了「衛斯理」科幻系列,成為很多人的陪伴。
不過,真正讓倪匡成大名、賺大錢的,是電影編劇。
當時就算沒看過電影,只看個故事梗概,倪匡也能洋洋洒洒寫個幾千字影評。
有位叫張徹的導演看不下去,於是寫文章批評他,之後兩人筆戰不休。
另一位專欄作家董千里居中調停,約兩人出來喝茶,不想竟一見如故,成了好友。
張徹知道倪匡能寫,邀請他給自己寫個劇本。
於是,倪匡從金庸名著《神鵰俠侶》里,楊過斷臂的情節得到靈感,編寫了一個故事名叫《獨臂刀》。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