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相遇是不問過往,最好的離別是不問歸期,我們總以為是來日方長,可一不小心就成了後會無期。
18年前,她一襲白紗站上舞台,「我將自己嫁給音樂,嫁給你們」
這句話成了多少人心中的意難平。
即使整個世界都帶著偏見,但一句「唱到底」就無法阻擋她散發光芒
她終以另一種形式回來了!
1. 卑微「歌女」的成名之路
1963年,梅艷芳出生於香港底層家庭,家中有兩兄一姐。父親的英年早逝讓原本拮据的家庭更加貧寒。
「如果有機會,我想將人生重新來過。不過要從十幾歲開始,之前的人生就不要了,太苦了」。
母親的重男輕女,迫使梅艷芳和姐姐走上了演藝道路。
4歲,一個連話都說不清的年紀,就每日在荔園唱歌,觀眾喜歡聽什麼,她和姐姐就唱什麼,從流行音樂到粵語,這一唱就是一生。
也許是一切在冥冥之中的安排,1982年,梅艷芳的姐姐替姐妹倆報名參加了第一屆香港新秀歌唱比賽。
結果姐姐被淘汰,而19歲的梅艷芳卻憑藉一首《風的季節》以壓倒性的優勢一舉奪冠。
當時的音樂鬼才黃霑給出了此生唯一的滿分。
從此,港圈冉冉升起一顆明星,縱橫二十餘年,成就著見證著香港娛樂圈最繁華的時代。
順利簽約華星唱片公司後,推出首張音樂專輯《心債》正式踏入歌壇。
過於優秀的她吸引著全香港人的目光,但是最先暴露在大眾面前的是她不想回憶的過去。
梅艷芳在荔園「賣唱」的歷史很快被扒出,甚至有人惡意抹黑,說她有吸毒史。
推出專輯《心債》時,公司給她的定位是「鄰家女孩」得清純形象,怎奈配合過往經歷她被大眾群嘲她太過於成熟。
越在意,越會揪住不放,反之亦然。
起初,面對流言蜚語,梅艷芳還會澄清,後來發現公眾並不在意事實,只是單純看戲後,她便不再回應。
儘管才19歲,就已經懂得什麼是灑脫,什麼是隱忍與承受。
2. 音樂路上的百變女孩
為了改變梅艷芳剛出道就受挫的困境,公司讓梅艷芳遇到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亦師亦友的劉培基
劉培基畢業於英國聖馬丁藝術學院,接受西方教育的他,審美開放超前於大眾。
當時的香港唱片封面,都是清一色的大頭照,而劉培基卻反其道而行,讓梅艷芳穿著裙子站在火堆旁拍攝剪影
便有了第二張專輯《赤色梅艷芳》,此專輯一推出就獲得了五白金的銷量,同年還在東京音樂節上獲得亞洲特別獎。
之後的唱片《似水流年》,劉培基又將梅艷芳剪成短髮,穿上西裝,戴上墨鏡把他包裝成為「男子漢」。
這樣大膽地轉化顛覆了觀眾對女明星的認知,打破了社會的刻板印象,結合梅艷芳骨子裡的豪爽氣息,讓她在男女風格間自由切換。
一個華麗的蛻變,至此以後劉培基成了梅艷芳的御用造型師,梅艷芳此後一系列的造型都出自劉培基之手。
「如果沒有劉培基為梅艷芳打造各種造型,那麼她可能只是歌唱得好,沒有那麼多經典的舞台形象了。」
1985年12月31日,在香港紅館首次舉行了個人演唱會,連續十五場,打破了香港歌手首次個唱場數的記錄。
當時的香港歌壇,她無疑是首位在同一場演唱會上換多套造型的歌手。
每次亮相都是充滿創意,神秘又充滿期待。
未完待續,請點擊第2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