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的情人節,張藝謀的妻子被罵了。
原因是她在情人節這一天發了一條充滿牢騷和怨言的微博,抱怨張藝謀為了冬奧會盡心盡力,乃至於無暇顧及家庭。
可是,熱愛工作,永遠把國家利益擺在第一位。
這才是張藝謀啊。
在北京冬奧會舉辦的兩個月前,張藝謀剛剛拿下人生中第10座中國電影金雞獎。
而張藝謀卻說,在自己一生的創作中,奧運的分量遠重於電影。
01
差一點,就沒有張藝謀
上世紀70年代末,高考宣布恢復,消息傳到了陝西咸陽市棉紡八廠。
一個年輕的工人看了看自己手中的照相機。
他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
不久之後,帶著十幾個煮熟的雞蛋和幾十多張照片,他踏上了去北京的路。
這個年輕人,就是張藝謀。
這個時候的張藝謀已經28歲了,比報考要求的年齡上限還大了幾歲。
差一點,張藝謀就和北京電影學院擦肩而過。
張藝謀不甘心就這樣錯過,他輾轉聯繫上當時的文化部長黃鎮,附帶了自己厚厚一冊自己的作品。
後來,在黃鎮的特批之下,張藝謀被北電破格錄取。
這樣的例外對於張藝謀來說,並不是第一次了。從小開始,張藝謀就一直是「另外」的一個人。
「我進工廠算特招,進工藝室算借調,上大學是破格,我好像從來都是一個編外的身份,一個不那麼理直氣壯的角色。除了我的家庭背景之外,這也是我壓抑的原因。」
張藝謀的父親曾擔任國民黨軍需官,兩個伯父也是黃埔軍校出身,因此他曾被劃分為「黑五類」。
小學的時候,有一天,張藝謀從床底下翻出來一個國民黨的軍扣。
他感到好奇,就拿著軍扣去找自己奶奶,詢問那是什麼?
誰知奶奶一見軍扣,一把搶了過去,疾言厲色地問張藝謀:「在哪兒找的?」
年幼的張藝謀敏銳地察覺到什麼。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