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了照顧父母,成為零社交者
47歲的譚女士,談到這兩年的境遇,忍不住哽咽。
譚女士的母親,是在兩年前因為腦梗住院的。
母親住院時,因為姐姐遠嫁國外,留在父母身邊工作和生活的譚女士負擔起了照顧母親的主要責任。
母親住院後,譚女士的姐姐只是寄些錢回來,也沒有說過主動回來幫忙照顧母親;父親照顧母親總是心不在焉,後來甚至直接把責任推給了譚女士;譚女士的丈夫也不是很願意幫助她一起照顧母親;YI情也不能讓其它家屬隨便進出醫院的住院部……
於是,母親住院期間,都是譚女士來回地跑和勞心勞力。後來母親病情有些好轉,好不容易出院後,腦子又不太靈活,自理能力也較弱,而此時的譚女士,身體健康也開始堪憂。
譚女士說:「在照顧母親的那段時間,我的血壓高得嚇人,雙鬂全白了,整個人也瘦了十多斤,我時常頭暈眼花,幾百米的路走不到一半就要停下來休息兩三次。後來母親出院後,我也被確診為高血壓。我就想,我必須把自己的身體搞好才行,否則,父母、姐姐、丈夫都靠不住,我也不願意拖累剛參加工作的女兒,所以,左思右想後,沒有辦法,只能把母親送進養老院。」
然而,母親送進養老院後,譚女士也沒有變得輕鬆,因為,父親也開始有了老年痴呆的跡象,有時候出門好久不回家,需要譚女士通過定位手錶查找父親的位置,然後再去帶他回來。於是,譚女士沒有辦法,也把父親送進了和母親同一家養老院,希望父母平時也能相互照應。
但是,父親說自己還有能力自理,貌似進養老院是恥辱,也貌似要照顧比自己身體還差的妻子是倒了血霉似的,每天逮著養老院的工作人員大罵,天天鬧著要回家。
後來,養老院的工作人員見了父親就躲,父親在養老院的境況更差。譚女士萬般無奈,只得接父親回家,然而,父親回家後經常傻坐,也不和人交流,脾氣時好時壞。為此,譚女士的丈夫頗有意見,夫妻感情更加惡化。
母親在養老院的費用,父親的健康問題,自己身體需要調養,婚姻的不和諧……這一切都在發生在譚女士人到中年時。
譚女士說:「我提前病退了,因為交得社保年數不高,退休工資只有2千多。有時候我也恨姐姐,她大學畢業後就嫁到了國外,平時就寄些錢回來,雲孝順玩得挺溜,還以為有錢寄回來就好。可那些錢也不過就是父母半個月的生活費,親自照顧父母的苦與累她倒從來沒有體會過。」
譚女士還說:「現在,我是被困死在父母的晚年裡了。為了照顧父母,我已經基本沒有社交,沒有自己的生活,出去超市買把菜都無法從容地逛一逛。而且,平時一邊來回跑地照顧父母,一邊還要想著怎麼把自己的身體搞好,怎麼在工作之餘找些副業掙錢好應對我的晚年。」
2 為了照顧配偶,她被困在沒有愛的婚姻中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譚女士的中年,因為父母的健康和晚年問題,被困在其中身心俱疲,連大哭的權利都被削弱。
與譚女士的中年境遇相似的,還有也是人到中年的陳琳。
在大她十歲的丈夫腦中風之後,陳琳便被困在了婚姻中。
婚後,陳琳才發現丈夫脾氣極其暴烈,為人也自私自利,日常生活經常不顧親朋的勸阻暴飲暴食,夫妻經常爭吵。婚後第二年,陳琳就開始對丈夫沒有什麼感情了,但是,她提了幾次離婚,丈夫死活不同意外,她的父母也不贊成,兒子也不開心,還有各種因素,陳琳忍了下來,以為等熬到兒子成年了,自己就可以解脫了。
哪裡想到,兒子大學畢業在外省找到工作,陳琳準備向丈夫提出離婚時,丈夫突然腦梗住院,陳琳親眼目睹丈夫的痛苦,到底是多年夫妻,不忍心放棄治療,於是每晚半夜痛哭之後,第二天一早仍然想盡辦法全力救治和護理丈夫,而丈夫出院後生活還不能自理,時刻需要人陪著。
結果,兒子女朋友的父母聽說後,擔心女兒將來被拖累,非讓女兒和陳琳兒子分手,兒子因此意志消沉,即使請了假回來照看父親也是沉默寡言地很少和陳琳交流。
陳琳的心,苦透了。
可是,善良的本性,以及為了兒子的將來,她只得說服自己讓兒子回去工作,自己獨自扛下了照顧丈夫的重擔。
如今,才45歲的陳琳,看起來像55歲的人,本來身體不太好的她,健康也在照顧丈夫的過程中被消耗不少,而且為了不讓丈夫情緒變化太大,她每天還要強顏歡笑,被迫和無奈地困在早已無愛的婚姻中。
陳琳說:「我現在每天都在勸自己要多一些開心,在照顧丈夫的同時,也要學會愛護自己的身體,但是心裡的苦,沒有人知道。也許,我早十年提出離婚,不用顧慮太多,都不會落到這樣的地步。」
3 中年人的世界,誰不是一地雞毛
70年代出生的人,父母們在年輕的時候,困於時代、思想觀念以及生活的壓力,他們大多數對理財和養老沒有什麼規劃,有意無意地忽略身體健康的養生保健,更不注重對孩子們的健康養生教育、理財教育、晚年規劃教育,總是認為能把孩子們養大就不錯了。
然而,孩子們大了後,父母們的身體卻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不僅拖累了自己,也拖累了子女,讓子女們不得不被困在父母的晚年養老問題里,連哭得權利都沒有。
而70年代出生的人,因為時代、父母和家庭教育的原因,年輕時為了更好的生活,加班熬夜是常事,極少在年輕時注重身體健康保健,結果,人到中年時成為亞健康者,心腦血管疾病如影隨形,當自覺地開始注重養生保健時,又發現父母或者配偶更需要被照顧,於是被困在了父母或者配偶的晚年中。
中年人的世界,誰不是一地雞毛?
譚女士、陳琳不是被父母或者配偶的晚年困死的少數中年人,還有很多像她們一樣境遇的中年人,被困在其中。
那些平時就不注重自己的身體健康的配偶,是非常自私的。
那些叫嚷著我們老了不需要你們來管,卻在晚年身體不好後仍然任性地自私的父母,更加自私。
人到中年,必須學會給自己的過往和交際關係重新做一個價值序列,不要讓珍惜身邊人成為一句空話,平時好好吃飯,把自己照顧好,就是對家人和自己最好的交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