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父母漸行漸遠」是當今無數家庭的親子現狀。在我的微信留言區,很多寶媽也有過類似的抱怨——
「每天把自己悶在房間裡,和父母的交流僅限於吃飯時的幾句客套話。」
「開心不開心都不會分享,最近我總想偷看一下孩子的日記。」
但父母們只會嫌棄孩子不懂事,卻很少反思自己的教育給孩子造成的壓力。
小君今年27歲了,但提起父母還是異常激動:還很少和父母聯繫,因為真的沒什麼話說,日積月累之後,親情已然耗盡,幾乎成為陌路之人。
與父母平等交流,他從未體驗過,更多的是父母直接下令。自己就像他們的傀儡,受盡擺布,一旦反抗就被被「孝道」所綁架。
「養你這麼大,就學會了不聽話?你怎麼這麼沒良心!」
還很喜歡拿孩子和別人比,否定你的想法,否定你的意願,以「都是為你好」為理由,絲毫不關心你的內心世界。
「大人能害你嗎?我做什麼那還不是為了你!」
壓迫、束手無措、無處可逃,除了沉默好像找不出第二種應對方式了。時間久了,孩子感受不到溫暖,便想逃離、迴避。
為什麼有的孩子偏要和父母對著來?那不是脾氣倔,而是一種示威與警示。
更可怕的是,這種錯誤的教育方式會代代相傳。
這樣的教育環境下的孩子,平安長大已不容易,等結婚有了娃,那種怨念和不甘就會再次施加給自己的孩子身上。
自己缺乏安全感,就轉而控制孩子的生活;自己缺乏理解交流,同樣會對孩子的訴求置若罔聞;自己沒能活成自己,就轉而對孩子高要求。
無窮無盡,無限循環,不幸的孩子,要用一生去治癒童年。
03
有位教育家說,家庭教育的真諦,永遠都是關係大於教育。
深以為然。
先做孩子的朋友,再去做孩子的老師。反而很多父母本末倒置,想要成為孩子的老師,關係卻偏偏像仇人。
而這其中的關鍵,就是家長和孩子的溝通。我們要杜絕「迴避式溝通」更要學會和孩子平等溝通,不管孩子有多小,他都需要感受到被尊重。
電影《奇蹟男孩》里,主人公奧吉因為生病擁有一張特殊的臉,因為這張臉他拒絕出門,不敢去上學。
他的父母是怎麼做的呢?
給他報名,然後告訴他沒有孩子是不學習的,還是長痛不如短痛直接把孩子送去學校,告訴孩子這都是為了你好?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