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這麼一個「鐵飯碗」,父母也很高興。他們原本是不支持兒子走演員這條路的,不穩定,而孩子最終證明了自己進入到話劇領域最好的單位,讓他們為之驕傲。
02.
錢波與熒幕的首次觸電是一部兒童電影,講述的是彭德懷年少時候的事情,他在其中飾演一個欺負彭老總的壞蛋。
這個角色長了一口齙牙,劇組專門到口腔醫院為他量身定做了假牙,戴上去之後一下子就變得很兇。
他這幅樣子反倒成了劇組會計的救命稻草。那個年頭,不像現在只需要一部手機就可以完成很多交易,做什麼都得用現金。
會計每次去銀行取錢都要拉上他,凶神惡煞的模樣可以嚇退很多人,這樣他帶著大筆現金也覺得安全一些。
那部影片的主演是富大龍,也是一位公認的實力派演員,他當時還十分年幼。可惜的是,此後這兩位再也沒機會一起在熒幕上飆戲了。
除了拍電影,錢波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了話劇上。但是那幾年在人藝他過得並不開心,因為翻來覆去就是那幾台戲,仿佛一眼就能看到盡頭。
他想要的並不是這樣的生活,按部就班、沒有變通地排老舊劇目並不是他當演員的初心。思考了很久,錢波決定出國深造。
這個決定並不好下,要知道他所嫌棄的是多少人求而不得的,他也知道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從零開始的風險有多麼大。
同事勸他留下來,團里也找他談話,父母更是一再表示反對。可是,當他下定決心之後,任何人反對都不會起作用。
1985年,錢波離開北京,東渡日本進修戲劇。最開始的那些日子,生活很苦。家裡條件並不是很好,沒有餘力支持他留學費用,所以他必須得在業餘時間兼職掙錢。
後廚的洗碗工、酒店的清潔工,他全都做過。當時覺得很累,但是多年之後再回頭看,這些經歷都成為了他積攢表演素材的模板。
相較於體力勞動,語言問題反倒是最讓人焦慮的。在來之前,錢波幾乎是日語小白,只會一點簡單的打招呼話語,一到上課就成了蚊香眼-什麼也聽不懂呀!
學,必須儘快學會日語。日本有很多華人、留學生,跟著他們學習日常用語沒有什麼問題,但是涉及到專業術語就不行了,人家也不懂啊。
這可怎麼辦?一個偶然的機會,錢波認識了一個流浪漢,交流過之後才發現對方原來是個美術生。這可真是,得來全不費工夫。
於是,他用食物來交換對方當自己當日語老師。一段時間過去之後,基本的專業術語這個困擾他的難題就解決了。
03.
到了日本,錢波仍然熱愛著話劇和影視,他努力抓住每一個難得的機會。第二年,他主演了一部話劇。
同時,還獲得了在一家很大的電視台主持的工作,那個節目叫《今日中國》,他這樣的日語流利的中國人實在是太合適了。
主持人的工作,一干就是十幾年,其中一個搭檔的名字叫朱迅。但是,一個中國人想要打入異國的影視圈並不容易,得到的角色往往同質化、臉譜化很嚴重。
在日期間,錢波結婚了。他原本一門心思放在了學習和賺錢養活自己上,沒有多餘的精力和金錢去談戀愛。但父母很著急,一再催婚。
看著孩子自己不上心,兩位老人乾脆託人給兒子介紹對象。其中一個女孩兒深得他們的喜歡,她不僅性格好還是文化行業的,跟兒子有共同語言。
暑假期間,二老一個電話就把錢波叫回了北京,沒別的事兒就一個目的:相親。也許真的是緣分到了,兩個年輕人還真是互相看對了眼兒。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