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女子離婚後,前婆婆將其告上法庭要帶孫費,法院只回了8個字

2023-11-29     言諾     12953

而本案的出現並非單獨的偶然,我們只看網上鋪天蓋地的婆媳關係的熱帖熱度,就知道現代社會,對家庭矛盾尤其是婆媳之間關係的關注。

有一條微博在發布時引起了人們的關註:老人幫忙帶孩子帶了半年,問自己要了1.5萬元,這個錢到底該不該給?

刷到這條微博的人,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說,如果讓他幫忙帶孩子,他沒有帶,老了想要人照顧,也不要指望我。有的說,如果你不幫我分擔也別指望我,等你老了為你著想。還有的說,老人付出時間和精力理應給錢。

大家眾說紛紜,很快把帖子推到了很熱的高度。贊最多的那條評論是這樣說的:老人幫忙帶孩子,自己才會照顧他的晚年。可見贍養老人,由一種義務變成了交換條件,即前面你對我好,對我有付出,對我有幫助,後面我才會照顧你的晚年。乍一聽好像有道理,但是仔細想想這樣是不是有一些功利呢?

從評論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社會,普遍還是認為老人應該幫助小家庭。因為現代社會壓力巨大,小年輕需要面對買房、育兒、醫療、養老等壓力,在他們的小家庭剛剛步入正軌的時候,面臨新生命的到來,如果放棄一個人力去專門帶孩子,損失的是一個人的收入,而另一半的薪資如果不足以支撐起這個家庭,那麼小家庭就會面臨很多未知的困難和挑戰。

其實發生在我們生活中,像是王恆一樣的家庭比比皆是,放眼望去,在接孩子的大部隊中,大部分都是爺爺奶奶參與,很少看到,年輕人全職在家帶孩子的。迫於社會壓力。我們普遍認為這種模式,最有利於家庭和社會的正常運轉。

而另外一對小夫妻,雖然沒有婆婆沒有把兒媳告上法庭,但是卻在生活中諸多抱怨。婆婆認為自己如果不帶孫子,就會由兒媳來帶孫子,自己的勞動完全是頂替了兒媳,因此兒媳應該對自己常懷感恩之心,應該十分感謝自己。

所以在生活中,她對兒媳大加教育,常常在孫子面前說自己才是這個家最大的功臣,沒有自己這個家,就沒有辦法正常運轉,還說自己的媽媽不帶孩子是一種懶惰,有很多兒媳不僅能夠工作賺錢還能有時間帶孩子,為什麼偏偏她不行。聽到這個話的兒媳自然是氣不打一處來,家庭矛盾由此產生,為此大大出手,家裡一片狼藉。

兒子每天回到家的心情都很沉重,面對這樣的狀況,即使不離婚也會成為一個難解的結,而這種狀況什麼時候結束誰也不知道。

在中國千千萬萬的家庭中,這樣的家庭並不在少數,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普遍現象---小夫妻上班才能有錢支撐小家庭,需要帶孩子的任務就落在了婆婆身上,婆媳關係處理不好,矛盾導致生活雞飛狗跳。

我們好像無法選擇怪誰。怪兒媳嗎?她要工作賺錢養家,如果不工作就會少一份收入,對於這個家來說是一個災難性的結果。怪婆婆嗎,從法律上來講,婆婆好像真的沒有義務,他也犧牲了自己的晚年,去帶下一代,怪兒子嗎?然而他又能怎麼辦呢?是辭掉工作自己帶娃還是能賺更多的錢?他能做的似乎也只有調節這種矛盾。

細細想來,我們只能把一切「歸功於」生活的壓力太大,房價太高,兩個人的收入要有一個人拿出來還房貸,一個人支撐生活,這樣的結構成為社會大部分家庭的現狀。如果沒有這些壓力,我相信很多年輕人是不願意老人來參與自己的家庭,即所謂的幫忙帶孩子的。誰不想家中只有一家三口,快快樂樂毫無負擔地生活在一起呢?

很多年輕的夫妻,結婚買房時候已經是傾盡所有,所以後面的育兒之路更是困難重重,沒有人幫襯的情況下,單憑兩個人的力量,很難扭轉現狀。我們能做的也只有不抱怨,多賺錢改變現狀。你們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