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此舉在當時看來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在北洋軍閥時期,中日雙方的爭端都是通過國際談判的方式進行解決。
因為帝國主義之間的利益爭奪,所以這樣的方式基本上能夠順利解決衝突,所以北洋時期中國尚且沒有丟失分寸的領土。
然而蔣介石根本沒有想到,此時的國際形勢已經不再是從前的樣子,他的這個決定將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當時張學良內心十分不贊成不抵抗政策,畢竟日本人和自己有殺父之仇,而且手下十萬東北軍尚可一戰。
但是出於對上級命令的服從,張學良最終還是將這道命令傳了下去。
臨走時蔣介石還不斷叮囑張學良,對外不能夠說這是他的意思,正是這句話讓張學良背負了一輩子的罵名,而日本方面接下來的行動更是讓蔣張二人都完全意想不到。
二、從九一八事變到思想轉變
在蔣介石下達不抵抗命令之後的一周,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爆發,此時的張學良經過一番思考後,最終決定執行蔣介石的命令。
十萬東北軍放棄抵抗,日軍在幾天時間裡就侵占了東北的大片地區。
在九一八事變爆發之後的第三天,中共方面就發表宣言號召全國人民奮起抗日,此時的張學良才知道原來日本人是動真格了,他們打算髮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
可是當時十萬東北軍已經被張學良調往入關,此時的東北防禦力量十分虛弱,張學良立刻組織了本地的武裝力量抵抗日軍,但是當時東北的武裝力量還不足以抵抗日軍。
隨後張學良曾7次致電南京政府,並且表示自己和東北軍抗敵的決心,希望南京方面能夠給予支持。
然而蔣介石對此卻一直都沒有表示,堅持貫徹不抵抗政策。
1932年2月6日,日軍侵占哈爾濱,整個東三省全部淪陷。
蔣介石的如意算盤沒有打響,國聯並沒有能夠阻止日軍的行動,日軍在占領東北三省之後繼續開始瘋狂的侵略,隨後熱河省也淪落到日軍的手中。
此時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就成為了全國人民聲討的對象,當時的張學良心裏面十分鬱悶,他替蔣介石的政策背了一個黑鍋,所有人都以為他忘記了家仇國恨。
然而這還不是讓張學良最悲傷的時刻,不久之後蔣介石還暗示張學良引咎辭職,在張學良離職之後蔣介石還順勢將所有的罵名推到了張學良的身上。
張學良將所有罵名都忍了下來,但是如果剝奪了他抗日的權力,這徹底讓張學良的心掉落到谷底。
隨後張學良就離開了中國前往歐洲遊歷,期間也接受了很多的馬列主義思想。
期間蔣介石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還制定了一個「剿共」計劃,隨後就任命回國的張學良擔任「剿總」司令。
老蔣將楊虎城的十七路軍等西北軍交給張學良,讓他帶著東北軍以及這些部隊前往進攻陝北根據地。
可是張學良很快就領教到了我軍的厲害,剛交戰不久張學良就損失了三個主力師,張學良也開始在思考這場戰鬥的意義。
在1935年底,毛主席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戰略,並且提出了「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去東北趕走日本人」等等一系列的口號。
聽到這裡張學良的內心發生了觸動,而接觸過馬列主義思想的他也開始對我軍產生了好感。
毛主席在知道張學良的想法之後,他覺得張學良是可以拉攏的對象,因為張學良的部隊都是東北人,如今家鄉被日本人占領,心中必然有著濃厚的思鄉之情。
而且張學良的父親被日本人暗害,全軍上下都有著濃厚的抗日情緒,這有利於我軍對張學良進行統戰工作。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