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在1936年初,我軍派人將周總理的親筆信帶給了張學良,此時的張學良內心十分糾結。
他其實早就已經十分反感蔣介石的「剿共」政策,但是礙於上下級的關係以及結拜兄弟的情誼,張學良還是沒能夠下定決心接受我黨的建議,但此時他的內心已經開始動搖。
看著周總理的親筆信,信上寫道:「應調轉槍口,對準真正的敵人,中國人不應該打中國人。殺死骨肉兄弟以飽狼腹,非人類所為。」
此時的張學良再也控制不住了,他終於下定了決心要結束這場內戰,他希望兩黨之間能夠攜手合作共同抗日,隨後他做出了一件讓他足以載入史冊的壯舉。
在九一八事變中的不抵抗政策,確實讓張學良陷入到了全國上下的一片討伐當中,時至今日也有不少人為他當初的選擇感到十分憤怒。
此次事件也成為了張學良一生當中難以抹去的污點,畢竟之後的抗日戰爭讓中國人民遭受到了巨大的傷害,中日兩國之間的民族仇恨更是讓張學良的問題上升到了民族層面。
確實張學良在這一次事件當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關於張學良複雜的評價也由此而來,但是在我黨及周總理的評價當中,卻對張學良打出了很高的分數,這又是為什麼呢?
三、千古功臣 民族英雄
張學良派人將自己的意思轉達給我黨,黨中央得知張學良的想法之後十分高興,隨後就派李克農作為代表和張學良進行會談。
經過私下的三次秘密會談,中共決定派周總理全權代表我黨,前往延安與張學良商討事宜。
1936年4月9日晚,這是一個偉大的時刻,周總理和張學良在一座天主教堂內進行了一場歷史性的會晤,這一次的會談也改變了中國之後的歷史。
這一次會談也讓周總理和張學良結成了知己好友,兩人一見如故徹夜長談。
和周總理接觸過之後,他心中最敬佩的人從此多了一個位置,而周總理在此後的歲月中也曾多次在遠方想起少帥張學良。
在張學良決心要與我黨合作的同時,十七路軍的楊虎城也有著同樣的想法,他同樣反對蔣介石的「剿共」政策,他希望兩黨能夠聯合統一抗日。
隨後兩人進行了多次推心置腹的交談,張學良透露了自己多年來的失落,而楊虎城則直接表示要給老蔣來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
此話一出張學良大為震驚,他終於找到了一個有著共同想法的人,隨後他決定按計劃行事。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張學良和楊虎城帶領部隊包圍了華清池,當時蔣介石聽到屋外槍聲四起,他顧不上換衣服就迅速從後門逃跑。
隨後東北軍在驪山山腰的一個石頭縫裡找到了狼狽的蔣介石,過了5天之後,周總理就帶著中共的代表團來到了西安,並且和蔣介石方面進行了會談。
此時的蔣介石迫於張學良的壓力,最終選擇了妥協,兩黨用和平的方式解決了西安事變,民族統一戰線也在此刻正式建立。
事後張學良出於愧疚,他決定不顧眾人的勸阻,親自將蔣介石送回了南京。
殊不知這一去就再也回不來了,去到南京之後蔣介石就開始對張學良進行報復,
從1938年11月起,張學良就開始了長達54年的軟禁歲月,期間輾轉南京、重慶、台北多地,最終在1990年恢復了人身自由,此時蔣介石和蔣經國都已去世了。
在西安事變發生之後,我軍面臨國民黨的軍事壓力大大減輕,同時也獲得了短暫的調整機會。隨後兩黨合作抗日,形成了統一的民族戰線,為最終的抗戰勝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因此周總理在回憶起張學良的時候,也曾經給出了極高的評價: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張學良在西安事變中作出的努力確實配得上這一讚譽,如果沒有他的努力,抗日戰爭將會更加嚴峻,而我軍面臨的壓力也將會更大,甚至會影響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
新中國的成立讓中華民族煥然一新,張學良也因為西安事變而立下了不朽的功績。
結語
如果沒有張學良的努力,就沒有民族統一戰線,張學良對於抗戰的勝利作出的巨大的貢獻,讓中華民族能夠成功擊退侵略者。
他在西安事變中發揮的作用絕對是舉足輕重的,也正因如此周總理才會稱讚張學良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而張學良的名字註定會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