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森乘坐專機「空軍一號」,到達了此次旅途的目的地——中國。
當尼克森一下飛機就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等一行人的接待。
看著站在寒風裡等待的周總理,尼克森快步上前對周總理伸出了手,而兩人世紀性的握手,決定著中美關係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尼克森隨後進行了為期七天的歷史性訪問,尼克訪華的一周被世人稱為「改變世界的一周」。
與此同時,為迎接尼克森的到來,中方做了很多準備工作,但是牆上「打倒美帝」的標語卻沒有撕下來。而這恰好被尼克森看到了,差點掀起一場腥風血雨。
在與毛主席會面時,尼克森曾提及此事,然而毛主席僅憑三個字就成功化解了這場危機。
(毛主席與尼克森會談)
那麼,毛主席到底說了哪三個字就平復這場風波的呢?為什麼「打倒美帝」的標語沒有被撕下呢?
要知道這些,我們必須從當時世界的國際局勢與我國的國情發展上進行一步步的深究。
一、嚴峻的國際形勢
對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中國與美國來說,國際形勢都不容樂觀。
此時世界正處於美蘇爭霸的「冷戰」時期。美國總統艾森豪任職期間,曾為了打壓蘇聯支持南越而進軍越南。隨後尼克森上任時,越戰已經持續8年有餘。
這讓身為「世界霸主」的美國得到了一個深刻的教訓。這一場戰鬥不僅使美國消耗了大量的財力、物力,也迫使很多美國士兵死亡。
(越南戰爭中受傷的美軍)
對於極度重視人權的美國來說是很難容忍的。所以美國當局才會迫切地尋找一個出路。
尼克森說道:「能同時和蘇聯以及中國都發生關係,這將會為我們維護和平提供巨大的戰略機會。」
他一直清楚,越南戰爭問題的關鍵不在河內,主要是在北京以及莫斯科。(註:越南戰爭,美國支持南越,中國與蘇聯支持北越)
(美國總統尼克森)
而對於中國而言,此時與美國「破鏡重圓」,不僅有利於增強對外的抵抗力,還有利於中國解決台灣問題。畢竟多年以來正是因為美國的插手才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英國首相邱吉爾曾言「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於是,中美雙方從各自的利益出發,都不約而同地向對方拋出了「橄欖枝」。
美國對中國釋放了自己的「善意」。在軍事上,停止了在中國台灣海域駐紮的第七艦隊的巡航任務;在經濟上,解除了很大一部分對華貿易的制裁政策;在外交上,也緩解了中方受到的壓迫。
(美軍第七艦隊在台灣海峽巡航)
並且之後,尼克森還在白宮會見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時提出:「我有意同中國和好,為表誠意,我願派一高級使節秘密訪問中國。」希望葉海亞·汗作為中介人提供協助。
葉海亞·汗十分樂意地答應了,很快就到中國訪問。他與周總理私下會談的時候,表明了來意,也告知了尼克森的想法。希望儘快得到答覆。
(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訪華現場)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