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在熱門檔期的廝殺里,發現「打不過」,再臨時扭頭「跑路」,有用嗎?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撤檔或許無法幫助影片扭轉局面,尤其是內容本身不那麼過硬的作品。
比如,目前看過《紅毯先生》的觀眾已有不少,豆瓣打分人數超過5萬人,評分卻只有6.8分。片方再次宣發時,就要面對口碑不高的既定事實,觀眾對卷土再來的營銷也會失去新鮮感。
去年同樣從春節檔撤檔的影片《中國桌球》,就是一個不成功的案例。片方選擇大年初三上映,錯過初一、初二關鍵兩天,隨後片方宣布撤檔,在2月17日重新上映,最終票房只有1億元,口碑不溫不火,營銷如履薄冰,票房漲幅有限,屬實虧大了。
何況,在其他檔期,也會有新片的加入,競爭同樣激烈。因此,對於有一定口碑的電影來說,撤檔再戰,或許有再出頭的可能;但對於口碑並不突出的作品,撤檔的意義並不大。
不過,更為嚴肅的問題是,大規模的撤檔影響了電影市場秩序。
按約定俗成的規矩,電影排片屬於市場經營活動。當一部電影選擇了春節檔,片方就要承受市場帶來的任何可能性,就要面對殘酷的競爭。
而撤檔這一通操作,讓觀眾們發現,原來電影市場是如此兒戲,只要票房不符合預期,片方就可以隨意撤,多少有點「耍賴皮」的意思。
有業內人士直言,「撤檔是比屏攝更破壞行業生態的行為。」因為宣發是專業業務,檔期更不能被完全說成玄學。隨意撤檔意味著專業不專, 讓電影產業在外界看來像個「草台班子」。
中國以前沒有春節檔,在這個概念慢慢形成過程中,春節電影市場保留了一些固有的儀式感追求,歷年都是喜劇、大片、動畫的主戰場;而小體量、非喜劇的現實題材電影確實更容易吃虧。
電影是合作的藝術。一部電影從投資立項到影院放映,可能歷時幾個月到幾年不等,在製片、發行、院線、影院各環節都不能掉鏈子。
選檔期,是個專業活兒,應該綜合影片調性、檔期特質和觀眾定位,謹慎決定,更應該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畢竟,電影競爭和打仗一樣,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評論區聊聊,你對電影撤檔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