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春節結束,我發現了過年越來越沒年味的4個原因,感覺很扎心

2024-02-21     緣分     3625

隨著2024年春節假期的結束,在老家待了10天的我,發現了過年越來越沒年味的4個原因,感覺很扎心,下面就給大家說一說。

1、只有50、60後在認真過年

不知大家發現了沒,現在只剩下50、60後在認真過年,不論哪個家庭,從年頭忙到年尾,並遵循各種傳統習俗。

備年貨、做腊味、大掃除、燒香拜佛,接財神,等等,就連看春晚,都只有這群50、60後們在認真進行。

雖然說70後、80後們,也有不少人承接著50、60後的衣缽,即使他們再努力過年,都不會像老一輩人那樣認真,很多都是走走過場,根本不會把過年當作工作一樣用心去對待。

就好像我們讀書時,為了完成假期作業抄答案亂寫亂畫,各種應付了事。

緊接著我們90後00後就不用說了,70後、80後都在隨便應付過年,而我們這群生在好時代的年輕人,就根本不會太喜歡傳統的節日。

對於過年那些傳統習俗,更不會去了解,可以說現在隨便抓個90後00後,問他們什麼是過年,過年要做什麼,他們都可能答不出來。

所以,年味漸漸淡了的原因,大概就是認真過年的人漸漸老了,而承接過年習俗的人,一代比一代更敷衍和無知,那麼這樣新年的年味,就會一年比一年淡了。

2、傳統習俗漸漸被遺忘

以前的過年是一個很隆重的節日,很講究各種習俗文化。

像我們客家地區,在以前,從進入臘月開始就會殺年豬,做臘腸臘肉,然後年二十四五一過,就會炸年貨,什麼炸丸子、炸「思燒」、炸芋丸、蒸甜粄等等,接著是殺雞殺鴨,做鹽焗雞,做滷水鴨。

然後是全屋大掃除,大概年二十七八,就會「打魚塘」,年二十九掃祠堂,拜觀音;年三十祭祖公,有敲鑼打鼓,有舞龍舞獅的;

正月初一凌晨零點放鞭炮接財神等等,總之習俗文化很多,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才會結束。

而如今,這些傳統習俗,隨著人們奔向城裡,習慣了城裡那種輕鬆自在的生活方式,漸漸地就把老家過年的習俗給遺忘了。

一個個懶得自己備年貨,什麼都花錢買,還有一個個忙著上班,一放假要做什麼,都是著急忙慌的準備,最後都覺得過年很累,討厭過年。

在我們村小隊,同個祠堂的有20戶左右,幾年前年三十在祠堂祭祖公時,還能來個十七八戶,如今能湊個10戶都很難了。

很多去了城裡安家的,把過年當作一种放假娛樂,要麼在城裡過年,要麼就旅行過年,對於老家這些過年習俗,他們是愛搭不理,感覺沒有意義似的。

所以,傳統習俗都沒了,年味哪裡還會有?

3、親情的淡漠了

以前過年最大的樂趣,除了家人團圓,還有各種習俗以外,最大樂趣就是能和很多親戚朋友相聚,大家一起嘮嗑、談心、打牌、吃飯喝酒等等。

但是現在的人,都活得很孤僻似的,不愛走親戚了,也不愛串門了。

平時都不愛走動,放假回家過年,就好像是換了個地方休息,成天在家,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呆在家裡,要麼睡大覺,要麼玩手機,一切交際就靠網絡傳播。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