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灑平津(二十三):天津守將陳長捷的坎坷命途

2024-02-23     緣分     4911

至此之後,陳長捷視傅作義如再生父母,對他感恩戴德,甘願追隨左右。

晉軍時期的陳長捷(中)

於是當傅作義一紙調令發到蘭州時,陳長捷就立刻馬不停蹄地趕到千里之外的天津赴任。

「請總司令放心,有我陳長捷在,天津絕對萬無一失。」就像所有剛剛走馬上任的新官一樣,陳長捷在接到調令時也是一陣慷慨激昂。不過他說這話還真是很有底氣的,因為他有著十分豐富的作戰經驗,尤其擅長城市防禦戰。

陳長捷剛到天津上任,連屁股還沒坐熱就接到了傅作義的指示,傅作義命令他在接下來的四個月內完成兩件事情:

第一,改建天津並增強天津的城防工事(天津原防禦工事是天津指揮所主任上官雲相和市長杜建時在一年前修築的),為增設堡壘加固陣地;

第二,在天津市征大量壯丁,編成天津警備旅作為日常守備人馬,以便靈活調度駐防在天津的軍隊。

平津戰役爆發前,天津的城防工事還算是勉強湊合,雖然比不上東北的長春,但也還算是成系統。天津的城防體系早在抗戰時期就已經開始修築,那時日軍在天津市郊的主要幹道修建了好幾十個堅不可摧的碉堡,並在其外圍設置了難以逾越的環形鐵絲網。日本投降以後,這些防禦工事幾乎完好無損地交付到了國民黨手中。

抗戰期間,日軍正在修築天津城防

然後呢,國民黨便以日本人為天津修築的防禦工事為基礎,進一步進行了加固工程。據說在1947年,天津市市長杜建時親自督促政府籌款250億法幣來修建幾十公里的天津環城碉堡工事防線。這項工程很浩大,工人們花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修建了一千多個碉堡,重要防禦地區還配備了幾百個小型碉堡群,為了方便運輸戰鬥兵員,杜建時沿著天津城內牆還新修了一條環形公路......在陳長捷來到天津之前,這座城市就已經被武裝到了牙齒。

但陳長捷認為這還是不夠的,因為他深知東北野戰軍的強悍。

正是因為陳長捷被傅作義從蘭州調過來,他才能身臨其境地體會到最近幾個月國民黨的兵敗如山倒:濟南失守,鄭州失守,然後是東北全境淪陷,後來就連徐州也丟了......自1948年10月起,蔣介石、顧祝同和徐永昌等國民黨軍方高層頻頻飛往北平,多次和傅作義密談當下局勢,叫他做好應對東北解放軍南下的準備。連連失利的戰局和國軍高層的反覆蒞臨讓陳長捷明白,華北打起來就是個時間的問題。

陳長捷後來也給傅作義闡明了自己的看法,一共有三條可供選擇的路:

第一、華北國軍屬於察綏系人馬的都往察綏方向撤離,保住察綏基地,但不能帶蔣系的中央軍人馬,更不能和馬鴻逵合作;

身形體胖的馬鴻逵(右)

第二、蔣介石想以徐蚌戰局的嚴峻為由,將傅作義部人馬撤往江南從而放棄平津,為避免華北重蹈東北覆轍,那就應以青島為後路,以圖挽救淮海危局;

第三、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通過胡適等人給傅作義帶話:想要美國的支援,華北全軍那就必須東靠。這樣一來,就必須死守津塘港口,擾亂華北。

在陳長捷看來,最佳選擇就是死守津塘,最好能利用天津的城防把戰事拖入僵局。

要死守天津,一個不可避免的困難就擺在了陳長捷面前,那就是天津國民黨軍大部分都是蔣介石的中央軍,他們簡直就是一幫子讓人操心的傢伙,別看這群人現在還甘願在陳長捷麾下聽候調遣,但萬一蔣介石越級下令讓他們放棄天津從塘沽南撤,那陳長捷很有可能就控制不住。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