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代城門都是朝里開?知曉背後緣由後,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2024-02-29     緣分     10061

時間的車輪滾滾向前,它不會為任何人停下前行的腳步。

當我們駐足瞭望,唯有濃重的嘆息,原來時光轉瞬即逝,匆忙間已經度過了無數個漫長的春秋。

好在,時間的無情,讓歷史更有味道,我們翻開歲月這本巨著,便能從縫隙中洞察已經流逝的過往,那一幕幕感人的畫面,那一個個更迭的王朝,都在訴說歷史的波瀾壯闊。

在歷史奔騰向前的過程中,戰爭是無可避免的調味品,每逢王朝更迭,總會伴隨著殘酷的爭鬥,如何在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處在戰爭漩渦中的所有人都是參與者,他們集思廣益,他們充分發揮聰明才智。

當我們洞悉戰爭的時候,往往會關注那些出眾的軍事家,而忽略很少在歷史中留下名字的工匠,但不可否認的是,戰爭能否取勝,工匠的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

比如說能否打造出更為堅硬鋒利的武器,比如說能否打造出速度更快的破城利器,再比如說能否將城池建造的堅不可摧……

冷兵器時代下,這些應用在戰爭中的工具和技術,往往能發揮出比軍事指揮才能更為直接的威力,所以不能被小覷。

不過無論城牆建的再高,城池建的再堅固,都會留下供城中人出入的城門,這自然也成為了攻城戰爭中進攻一方千方百計要重點攻擊的地方。

想想也是,相比較城牆來說,古代的城門大多是木頭建造的,摧毀起來也相對比較容易。

當我們遊覽古城的時候,會發現一個很令人費解的問題,即:古代城門為何都是朝里開的?

在我們的印象中,城門朝里開更容易被攻破,畢竟只要人多力氣足夠,靠蠻力推都能推開,那為何古人不將城門建的朝外開?

知曉背後的緣由後,我們就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城門的構造

為了應對戰爭和自保,古代的城池外面往往還會挖一圈河流,名曰護城河,河上建橋,平時供百姓出入,戰時則毀掉橋樑,護城河也就成為了第一道防線。

但是當敵人越過了護城河,就要依靠城池的堅固來抵禦敵人了。

古代的城池和我們現在的城市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想必去過古城遊玩的小夥伴,能發現古城的城牆往往很厚,城門因此成為了一座城的弱點。

但又不能不留城門,戰爭不是持續不斷的,城中的人沒辦法也不可能一直呆在城中不出來,所以儘管城門是弱點,也必須要建造城門,一般說來,一座城池往往會留下東西南北四個城門。

平日裡士兵也只需要重點把守著城門,便能使得城內相對安全。

古代的工匠在建造城門的時候,會選擇堅硬的木頭,畢竟木頭越堅硬越能發揮抵禦力。

古代的城門不像我們現在的大門那樣,當大門不容易開關的時候,還能留下一個小門以供進出,古代的城門有時候需要很多人一起合力開關,這種構造自然也是為了安全。

除了城門自身的重量外,工匠還會在城門上按上堅固的門閂,城門關上後關上門閂,便是古人認為最為堅固的防護了。

而要想城門發揮出最大的抵禦能力,工匠往往會設計將城門朝里開,那麼城門朝里開和朝外開又有什麼區別呢?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