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魯曉威正在家裡忙活,鄰居大媽突然找上門來,讓他幫忙修一下電視。
魯曉威跟隨大媽去了,結果一看電視沒有什麼問題,疑惑地看著大媽,大媽來了一句:我們家電視有七八個頻道,但這幾天不知道怎麼回事,一直放這一個電視。
原來,這部電視就是《渴望》。各地電視台都紛紛重播,而這也讓大媽誤以為是電視壞了,導致只剩下一個頻道了。
通過這件事情,魯曉威才意識到,自己導演的電視劇《渴望》,在國內有多火。
不但電視上播的都是《渴望》,就連大街小巷都響起《好人一生平安》,這似乎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
而這首《好人一生平安》,正是電視劇《渴望》的片頭曲。
對於這部戲,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創作來源於《記者文摘》的一則新聞報道,報道里不足300字,但卻啟發了魯曉威以及編劇李曉明。
新聞報道是一位婦女收養了一個孤兒,含辛茹苦地將其撫養大,視如己出當成是親生孩子。
因為這則新聞,幾個編劇你一言我一語就將故事構思出來,最終以李曉明執筆,完成了《渴望》這部80多萬字的劇本。
當時的北京藝術中心,要得急,所以李曉明邊寫劇組就進入到了挑選演員、拍攝階段,50集的作品,用時10個月就完成了。
回頭看看《渴望》這部劇,會發現裡面聚集了諸多影視大腕,有李雪健、藍天野、張凱麗等人,還有新人孫松、楊青等人。
新老藝術家匯聚一堂,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將這部作品拍好。
那時,拍攝的地方在香山腳下,為了節省資金,他們不住賓館飯店,每天都坐公交前往拍攝地,遠的地方,就要五六點起來趕車。
在拍攝中途,可謂是一波三折,當時作為女主的張凱麗,心臟突然出現早搏,而黃梅瑩還在醫院檢查時,被懷疑患有癌症,吳玉華則懷孕了。
面對這些情況,魯曉威可謂是頭都大了。好在演員們都堅持了下來。他們除了黃梅瑩是誤診外,張凱麗用藥堅持,吳玉華則放棄了孩子。
在那個年代,演員為了演戲,可以說是拼盡一切。
李雪健怎麼也想不到,為了一個恩情,不得不出演自己不喜歡的角色,而這個角色卻也成就他。
1977年,李雪健借調到北京二炮文工團,本來是要參演一部話劇的,但沒有想到話劇停了,緊接著,李雪健就面臨打道回府。
原本他去北京演戲,還讓一群人羨慕不已,但戲沒演還要回去,那多沒面子啊。就在他打算尷尬地回去時,《千秋大業》的導演一眼相中了他,還力薦他去了空政話劇團。
此後的李雪健,便在演藝圈綻放光芒,他對這個導演也十分感激,而這個導演,便是魯曉威的父親。
短短的時間,李雪健就成為了小有名氣的演員。電視劇《渴望》籌拍時,魯曉威便想要讓李雪健來飾演車間副主任宋大成。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