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外國分帳大片30年,我們的回憶殺
《哥斯拉大戰金剛2》的表現似乎超出了人們的預期。當人們開始習慣揶揄好萊塢大製作一個接一個遭遇票房滑鐵盧、令觀眾感到審美疲勞,相信好萊塢已經沒落時,一個「怪獸宇宙」的「超級英雄故事」首日票房便達到9662萬,要知道這畢竟是電影市場最不景氣的3月。在史詩級科幻片《沙丘2》、全球知名動畫IP《功夫熊貓4》都沒有激起什麼浪花的今天,讓人們又回憶起一些好萊塢大片昔日的榮光。
但豆瓣6.9的評分還是告訴人們,這仍然是一個傳統到不能再傳統的好萊塢怪獸電影,從人設到劇情,從動作到場面,沒有一項出現偏差,但也沒有一項存在驚喜,既不會讓人大呼上當,也不會讓人情緒波動——一個典型工業流水線上的產物。從「怪獸宇宙」誕生的2014年開始,至今正好10年,這10年間觀眾見證了哥斯拉以一敵多加冕為「怪獸之王」,金剛崛起於骷髏島,以及哥斯拉與金剛的「地表最強」宿命之戰。也恰恰是2014年,《變形金剛4》以19.76億票房作為好萊塢大片的代表最後一次奪得中國內地電影票房年度冠軍,之後,是一條用10年劃出的下滑線。
自1994年《亡命天涯》打開內地進口分帳大片的大門,至今整整30年了。如今的主流觀影人群、出生在千禧年後的網際網路原住民「00後」們,大概無法想像,隨著全球化巨浪漂洋過海的好萊塢大片,曾經怎樣通過大銀幕的光把夢想投進年輕人的心裡,那些層出不窮的英雄和超級英雄們,又是怎樣幫助我們打開望向世界的眼睛,那些作品曾經告訴了中國電影人,「原來電影還可以這樣拍」。
1994年11月12日,北京一家影院外的《亡命天涯》廣告。
《亡命天涯》:進口大片第一槍
在一些資深電影人心中,說好萊塢大片曾「救活」過中國電影市場也不為過。劉洪鵬是改革開放後第一批走進電影一線的電影人,1979年他進入首都電影院工作。那時,文化生活驟然間得到釋放,幾百部中外電影重登大銀幕,曾為電影院帶來一段短暫的火爆。那幾年,一碰到有好看的電影,劉洪鵬就得躲起來,不然親朋好友都要找他買票,招架不住。每次電影院開門售票,他都像點「二踢腳」一樣,把門上的門閂撥開插銷,扭頭就跑,防止被一擁而進的洶湧人潮撞倒。
那時上映的進口電影被稱為譯製片,是中影公司以2萬美元買斷的老片子,這是計劃經濟時代中影公司對國產影片「統購包銷」的延續。以這樣的價格買進的影片,自然只有三四流電影或過時的小成本影片,中國觀眾看到的國外影片與當地至少存在10年以上時差。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