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紅」帶來的名利和機會顯而易見,多年前黃渤就曾說過一句大實話:「出名以後,遇到的全是好人。」
至少,周一圍可以有機會挑一挑自己喜歡的劇本,張頌文再也不用為沒有煤過冬而發愁。
名和利,對他們來說似乎重要也不重要。無論是默默無聞時,還是眾星捧月時,他們內在的底色都沒有變,對表演那股子滾燙的熱愛,一直都在。
成名以後,他們被外界貼上了一些有爭議的標籤。
比如,周一圍的「油膩」「冷漠」,張頌文的「清高」「窮酸」。
作為二十多年的好友,也許在對方眼裡的自已,才更接近真實。
張頌文形容周一圍,用了一個字——「酷」。
他這個「酷"有著多重含義,比如張頌文眼裡的他話少、冷酷、知識量大。
在炒作盛行的娛樂圈,話少,甚至「不解釋",多少是吃虧的。
當「周一圍 油膩」上熱搜時,張頌文曾納悶地問他:「為什麼說你油膩?你是我見過最不油的。」
可是周一圍也答不上來,只能苦笑。
周一圍說,有一次朱丹說錯話鬧了笑話,網上弄得沸沸揚揚。當時他的工作團隊讓他趕緊在微博發聲支持太太,比如,說「不怕"「我在"之類的。
周一圍就有點懵,說得考慮考慮,明天發行不行?團隊人員說這是危機公關,催他10分鐘內得發聲。
然而最終他還是沒發。
其實他們也猜到了他的選擇,此前「油膩」上熱搜時,大家都勸他曬曬夫妻恩愛照,「澄清」一下。
他也知道娛樂圈的玩法,但他還是堅持「清者自清」,甚至反問勸他的人:「解釋真的有意義嗎?一句抵不過一萬句。"
周一圍酷愛讀書,也許對他來說,面對書籍比面對人群要自在得多。
他形容自己「孤僻」、「冷血」,深交的朋友很少,不懂迎合,對不喜歡的人會直接「掛臉」。
張頌文怕他吃虧,勸他留點餘地,日後江湖好重逢。但周一圍不以為然,他的心愿是「安安靜靜做演員,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懂的自然懂,不懂的也無須懂。周一圍這束不一樣的煙火,恰好遇到了懂他的張頌文。
而在周一圍的心裡,張頌文也是無可替代的存在。
上學那會,周一圍叫張頌文「老鬼」;如今,年歲增長了,反而叫他「鬼仔」。
周一圍眼中的這個「鬼仔」是,「世故而不圓滑,絕頂聰明卻不耍小聰明。」
最重要的是,無論是什麼難題,在張頌文這裡,「一切都會有辦法」。
無名之時,張頌文最窘困的日子,連買煤取暖過冬的錢都沒有。那時剛好有一部戲在談,如果接下來,就能解決眼前的困境。
但張頌文不喜歡那個角色,更反感對方的趾高氣昂。他告訴周一圍:「就是冷死,也不會去拍。我不能低那個頭,低一次,就有無數次。」
對於張頌文的選擇,周一圍告訴他:「你去,我理解。你不去,我也理解。」
但是張頌文不開口,他絕對不會主動幫張頌文買煤。
對於別人質疑:「看著朋友受苦不幫,這算好朋友嗎?」周一圍直言:「我們缺的是煤嗎?我們缺的是在寒冷里能坐得住的這顆心。」
但是他會隨時準備著:若張頌文有求,必助。
張頌文和周一圍在一起很少爭執,張頌文坦言,兩人觀點不同時,周一圍不會試圖說服他,他也不會去說服周一圍。
「我們在做各自喜歡和從容的事,從頭到尾都沒有想要去改變對方。」
正因為走過苦日子,對於「走紅」效應,張頌文更加警惕。
成名後,輿論把他塑造成了「演技吊打業內99%演員,卻窮得買不起房」、「為省錢,只能撿爛菜葉吃」的悲情追夢人設,張頌文不得不在微博上澄清事實。
張頌文和周一圍的「清高」,不是看不起六便士,而是一直有著追求月亮的心。
人的一生有很多朋友,但能稱得上靈魂知己的寥寥無幾。
從少年到中年,他們共同經歷了人間冷暖、風雨洗滌,用友情印證了時間的力量。
無論身處何地,境遇如何,他們始終是彼此最堅實的底氣,低谷時相扶,風光時互賞。
張頌文說:「我們磨合了二十多年,終於磨到了一個不需要說那麼多廢話的模式。」
真正的知己,莫過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