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在河北的一個小村莊裡,被兒媳趕出家門的老人孫順明突然收到了30萬元巨款,這筆巨款不是兒子給的,而是政府發放的,這是怎麼回事呢?他到底有何身份會讓政府尋找幾十年呢?
老人名叫孫順明,是一名退伍老兵。1942年出生在河北的一個窮苦農家,剛出生的時候正趕上解放戰爭,當時他的家鄉兵荒馬亂,所以家裡的生活一直都很困苦,雖然貧苦,但是一家人過得很知足、很幸福,在他們看來,一家人都在那就是最好的。
然而好景不長,孫順明5歲的時候,父親因病去世,家裡的頂樑柱沒了,只剩母子倆相依為命,孫順明的母親不得不一邊照顧孩子一邊維持生計,俗話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看到母親這麼辛苦,孫順明小小年紀就開始幫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
可是,上天似乎總愛給他開玩笑,到了8歲的時候,由於操勞過度,孫順明的母親累倒了,此時孫順明已經明白了死亡的含義,在他看來,母親如今的情況和當面父親去世前的那一陣像極了,為了挽救母親,他找到醫生懇求對方幫母親看病,可是即使看了病,由於家裡窮,他也沒錢給母親買藥。
就這樣,孫順明的母親在他8歲的時候離他而去,自此,孫順明便成為了一個孤兒,不過好在村裡的人都十分善良,見他一個人孤苦無依,都會給他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而孫順明就在村裡吃著百家飯長大,為了報恩,平時他也會幫村裡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由於孤苦無依,孫順明自小就體會到了世間人情冷暖,等到長大一點後,他費盡千辛萬苦終於找來了一個活計,雖說很辛苦,還沒有什麼工錢,但是起碼有口飯吃,不至於活不下去。時間很快來到了1953年,這一年,我國抗美援朝取得勝利,此時全國上下一片喜氣洋洋,而孫順明也有幸見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回國的盛況,當時戰士們著裝整齊、紀律嚴明,看著十分威武,而百姓們對他們都報以熱烈掌聲和歡呼。
這一幕讓孫順明感到十分震撼,此時他心中埋下了一顆小小的種子:他要當兵!為了這個目標,孫順明努力地工作、努力地吃飯長高,,幾年後,16歲的孫順明離開了家鄉,鄉親們以為他要外出闖蕩,於是給他準備了一些乾糧。
拿著這些乾糧,孫順明來到了縣裡參軍的報名處,由於他不認識,所以便將名字口述說給了登記員,登記員也寫錯了字,這也是後來國家為什麼找他找了很久的原因。經過一系列檢查、篩選之後,孫順明順利成為一名軍人,入伍後,他的第一項任務就是挖山洞,可別小瞧了這個山洞,它可是大有來頭。
1958年的時候,中蘇兩國關係破裂,這意味著接下來可能會爆發戰爭,然而要知道,此時的蘇聯是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之一,所以形勢對我國來說是非常嚴峻的,於是中央一邊自己研究核武,一邊便下達各省建立好戰略後方的任務。
此時孫順明和其他工兵一起被秘密派往重慶山區,目的是為了搞「816地下核工程」,由於這是高度保密任務,所以孫順明一行人無法聯繫外界,也不知道他們挖山洞是為了幹什麼,只知道國家派他們來挖山洞。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軍人服從命令是天職,所以對於上級下達的命令他們也不多問多說,個個埋頭苦幹,孫順明由於兒時窮苦,所以在挖山洞的時候格外吃苦耐勞,他也因此獲得領導讚賞,經過他們日夜挖掘,一條長20公里的山洞被挖掘好,直到很久時候,孫順明才知道原來他們挖的是816地下核工程。
任務順利完成後,由於部隊改制,所以他便被調往了西北地區,而後又被調到了喜馬拉雅山脈當一名邊防軍。喜馬拉雅山脈氣候惡劣,而且是高原環境,作為一名典型的內地人,孫順明剛來到這裡時十分不適應。
不僅是高原反應,還有說變就變的惡劣氣候,在這裡,惡劣的環境和氣候一不小心就會奪走人的性命,但是作為一名軍人,孫順明非但沒有退卻,反而迎難而上,執行起任務來絲毫不拖泥帶水,每日盡心盡力守衛著邊疆的安全。
這樣的生活沒有持續太久,沒幾年,情況出現了新變化,當時鄰國印度對我國虎視眈眈,妄圖分裂我國的西南地區,我國雖然以和為貴,但領土完整神聖不容侵犯,面對印軍的挑釁,我軍自然也不會坐視不管,於是雙方在邊境線上開始了大大小小的摩擦。
1962年9月20日,印軍越過英國偽造的「麥克馬防線」,然後向我方邊防軍發起突然襲擊,由於對方有備而來,我軍許多邊防戰士在對戰中壯烈犧牲。10月18日,毛主席下達實施自衛反擊作戰的指令,而孫順明所在的巡邏班自然也加入了進來。
可是,由於印軍是有備而來,雙方不僅武器配備差異較大,人數上也是差異懸殊,很快孫順明所在的邊防小隊就損失慘重,可是此時敵人絲毫不給我軍出喘息的時間,面對如潮水般湧來的敵人,孫順明身邊的戰友一個接一個地倒下。
此時,孫順明等人心中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即使戰至最後一人,也要堅守崗位阻擊敵人!抱著這樣的信念,孫順明等人越戰越勇,哪怕是受傷,孫順明也不願下火線,而是簡單包紮之後繼續帶傷作戰。
可是很快他們槍里的子彈都打完了,後方的彈藥也所剩無幾,面對這種情況,經驗老到的班長意識到,哪怕繼續留在戰場也是白白犧牲,於是班長當即決定帶著眾人躲了起來,靜靜等待援軍的到來。
敵人漸漸逼近,眼看就要發現他們的位置了,正在這時,援軍及時趕到,援軍趕到之後,按理說,像孫順明這樣受傷的戰士應該到後方治傷,但是孫順明卻說:「我這又不影響戰鬥,簡單包紮一下就好了」。
見他這麼堅持,班長最終也沒說什麼,緊接著他們便開始補充彈藥重新加入到戰鬥當中,上了戰場,孫順明一如當初那樣勇猛,然而,正在這時,敵人的一顆子彈打在了孫順明腿上,於是孫順明咬著牙硬生生地把子彈從腿里給摳了出來,簡單包紮之後又再次投入到戰鬥中。
終於,敵人被擊潰,戰鬥結束,孫順明這才下火線接受治療,也幸好沒有傷及大動脈,不然孫順明就危險了,後來,在孫順明和戰士們的英勇作戰下,印軍敗下陣來,只得坐到談判桌前,此次戰役,孫順明由於表現優異榮獲一等功,而他所在的班集體榮獲二等功。
戰爭結束了,孫順明的軍人生活再次回歸平常,沒多久他就被調到了部隊防區,這時候,如果他選擇留在部隊,本來是可以升官的,但是最終他選擇了退伍,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
帶著因戰功獲得的獎勵回到了家鄉後,他在鄉親們羨慕的眼光下蓋了房子,娶了老婆生了孩子,當然,他也沒忘了回報村民,畢竟如果當年沒有村民的幫助,他就不可能活著長大,所以,對於村民的請求,孫順明幾乎有求必應。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然而,這種幸福的日子沒有持續太久,在妻子離世後,孫順明既當爹又當媽,一個人拉扯著兩個兒子,可是孫順明從來沒有喊過苦,不僅如此,憑藉著辛勤勞動,他還幫孩子們建了新房子,娶了新媳婦。
隨著年齡的增長,孫順明想著,他終於能歇口氣好好享享清福了,然而上天好像總喜歡跟他開玩笑。起初一家人都住在一起,但是妯娌間矛盾很多,倆個兒子兒媳總是覺得自己吃虧,不該承擔蓋新房時借錢的債務等。
兄弟倆矛盾越老越多,最後乾脆分了家,可是,老人孫順明的養老又成了個問題,剛開始的時候,孫順明生活還能自理,也能幫家裡乾乾雜活,所以兩家輪流照顧著也沒什麼怨言,可是到了後來,上了年齡的孫順明因為腿受過傷行動不便起來,生活雖說不會無法自理,但是家務活是無法乾了,於是兩個兒媳便開始嫌棄起了孫順明。
隨著社會發展,孫順明的兩個兒子決定外出打工,家裡的一切活計都落在了兩個兒媳婦身上,於是,本就嫌棄孫順明的兩個兒媳開始互相推脫,她們都不想承擔起照顧老人的責任,後來兩人一合計,竟直接將老人給趕出家門,住在村外簡陋的機井房內。
說是房子,其實只是用土牆壘了一下,屋頂還漏雨,牆上沒有窗戶,還到處都有破洞,就連村民都看不下去,可是兩個兒媳卻高興終於擺脫了老人,見勸也沒用,於是村民們就像小時候幫助孫順明那樣,力所能及地幫助已經年老的孫順明。
村民們有時候幫忙撿撿柴火,有時候幫忙把屋子給修繕一下,有時候家裡做好吃的也會給老人送來一些,就這樣,老人靠著村民們的幫助支撐到了政府到來。
這天,村上來了幾個穿著十分正式的人,他們自稱是政府部門的,想詢問一下有沒有一個叫孫順明的老人,在村民的指引下,政府這才找到了孫順明,經過查證,確認孫順明就是他們一直尋找的老戰士、老英雄孫順明,此時村民們也才知道,原來當年孫順明離家並不是做生意了,而是當兵保家衛國去了。
看到老人的境況,政府人員也很是愧疚,一個於國家有功的英雄因為當年名字寫錯,竟在他們眼皮子底下過著這樣的生活,好在還有補償的機會,在確認身份信息無誤之後,政府將30萬元的撫恤金、補助一次性補發給了孫順明,並且以後每月還有2000元的生活補助。
此時,兒子兒媳們聞風而動,紛紛表示要接回老人養老,可是老人最終拒絕了,為了報答村民們的幫助,他一次性捐了20萬,用於村子的基礎建設,剩下的10萬則是用於養老。
中國講究百善孝為先,作為子女,理應贍養老人,使老人老有所依,其實,對老人善良何嘗不是對自己善良,畢竟自己不贍養老人,又能如何指望孩子將來贍養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