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同樣也是他們力所能及範圍之內,最大力度的幫助。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這是網友們在看到節目後,給楊六斤作出的評價。
楊六斤
2014年5月,在那段20分鐘的剪輯播出後,楊六斤的故事立馬在網上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
世間聰敏有才者何其之多,然而一個人倘若過於聰明,便總少了幾分血氣。
他們聰明得讓人鬱悶,理智得讓人心灰。
但這世間,還有另外一部分人。
他們流淚、讚賞、捐款……
做著力所能及的事,給這千瘡百孔的世界,縫縫補補。
節目播出的當天,相關工作人員就收到了4.22萬元的善款。
他們為楊六斤辦了一張銀行卡,並將這些錢全數存了起來。
據統計,這張卡最終收到了共計500萬元的資金,相關部門得知此事後,立馬中斷了捐款路徑。
並非是有人眼紅,而是他們擔心別有用心之人,會藉此滿足自己的私慾。
有關楊六斤的新聞報道
除了資金外,廣西師範大學的教授還特意將楊六斤接到了深圳。
教授陪著他參加夏令營、少年宮,想要儘可能多地彌補楊六斤失去的童年。
隨後,教授更是聯繫了當地慈善機構,希望能得到楊六斤的撫養權。
堂哥楊取林並沒有同意教授的請求,在他眼裡,楊六斤永遠是楊六斤。
楊六斤
之前沒爹沒娘的楊六斤,他要管,如今即便楊六斤躋身成為「小富翁」,他還是要管。
然而,就是楊取林的不同意,為他帶來了巨大的輿論壓力。
網友斥責他是見錢眼開,更有人痛罵他太自私,為了錢要毀掉楊六斤的一生。
堂哥並沒有出面回應,只是照常做著自己份內的事情。
有關楊六斤的新聞報道
很快,楊六斤有500萬元的消息,就傳遍了楊家的親戚群。
無數多之前橫眉冷眼的遠房親戚,紛紛找上了門。
他們先是解釋了一番自己沒有伸出援手的苦衷,又對著楊六斤表演起了血脈情深,最後才緩緩托出說辭:
把楊六斤接到身邊,包括那張500萬元的銀行卡。
楊六斤哪會看不懂這些人溫情面具下的真實面孔,最終,他還是選擇了跟著堂哥。
兩人將善款中的一百多萬,拿給村裡修水泥路。
這輩子他們是走不出去了,但希望子子孫孫能在這條路上,走得更加輕鬆些。
楊六斤也出了份主意,他拿出了十多萬,資助那些因貧困而無法上學的孩子。
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想為別人打傘,這是楊六斤的初衷。
兄弟二人最後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前,還是在2014年6月30日的《新聞面對面》上。
在節目裡,楊六斤再一次真摯地向善心人士致敬,同時也說出了自己內心的想法:
不希望被過度關注,只想成為一個普通人。
或許是為了躲避那些唯利是圖的親戚,又或許是為了擺脫一些拿自己做文章的不良媒體,楊六斤選擇重新走回大山。
有關楊六斤的新聞報道
後來,關於楊六斤的故事,也還是陸陸續續傳出過一些。
比如後來的楊六斤長高了,也沒那麼瘦弱了。
比如楊六斤的成績非常好,每次假期都會回來看望堂哥還有學校的老師。
眼看他跌跌撞撞,眼看他與命運頑強抵抗,眼看他走上康莊大道……
你看,日子總是越過越好的,不是嗎?
螢幕前的您,是如何看待楊母的「無奈」呢?表哥楊取林的爭取,又是否像外界所說是「別有用心」呢?
請在評論區分享您的想法,您的支持是我們創作的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