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廣西電視台決定拍攝一檔公益節目。
當學校的領導在得知這個消息後,他們將楊六斤的簡歷報了上去。
儘管被選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他們仍然想抓住這個機會,改變楊六斤的人生軌跡。
楊六斤及其同學
這一次,上天總算慷慨了一回,楊六斤被選中了。
記者們跋山涉水終於來到了楊六斤的面前。
在這裡,他們看到了一個瘦弱又靦腆的男孩,看到了在命運推波助瀾下頑強抵抗的生命。
楊六斤
面對鏡頭,楊六斤顯得有些手足無措,他似乎沒什麼表達的慾望。
只是乾巴巴地介紹了一下自己的生活,隨後便帶著記者走過他來時的路。
早起做農活、笑指自己採摘的野草、走訪街坊鄰居……
記者們不敢想像,楊六斤竟然從七歲那年,就過上了這樣的日子。
楊六斤
在隨後的採訪過程中,記者還了解到,楊六斤已經整整六年沒有見過自己的母親了。
記憶中母親的身影漸漸淡去,他甚至連她的長相都有些記不清了。
「想不想念自己的媽媽?」記者輕聲問道。
哲學家們常常在思考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楊六斤的生命似乎並不是用來尋找個人價值的。
在他的前半生里,堂哥楊取林的幫助和對母親的思念,支撐著他堅強地度過這漫長的歲月。
所以在記者詢問到自己的母親時,儘管楊六斤已經盡力在壓抑,但淚水還是奔涌而出。
這抹淚水,是思念的淚水,而並非是怨恨的淚水。
楊六斤
最後在徵得楊六斤的同意後,記者聯繫上了早已改嫁的楊母,並約定好了上門拜訪的事宜。
公路蜿蜒曲折,橫斷了楊母對楊六斤的思念。
只是她沒有想到,這個被自己故意遺忘的孩子,竟將她視作生活下去的動力。
14歲的楊六斤終於見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母親,她好像變了,又好像沒變。
一番簡單的談話,讓積壓多年的思念總算有了個出口,也讓楊六斤體會到了久違的溫暖。
楊六斤比任何人都想留在母親的身邊。
但看著支支吾吾的楊母,他心裡早已做好了決斷。
「我不是小孩了,能照顧好自己的。我會想你們的,你們也照顧好自己。」
這是一封離別信,寫下了楊六斤含淚告別的原因。
楊六斤
一旁的記者們都紛紛轉過頭去,不忍再繼續看下去。
這個孩子實在是太懂事了,懂事到令人心酸。
為了更好地幫助楊六斤,記者連同節目組特意將楊六斤的故事剪輯成20分鐘的影片。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