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母愛如水,潤物無聲」,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滋潤著每個孩子的心田。
但有時候,過度的「母愛」也會變成一把枷鎖,甚至是殺死孩子的利刃。
2009年9月,剛滿30歲的楊元元成功拿到了上海海事大學國際法專業碩士研究生的錄取證書,成為了海事大學的一名研究生。
這時的楊元元,前途一片光明,可以說她是滿懷憧憬的帶著母親望瑞玲來到了上海。
但所有人都沒有想到,兩個月後,楊元元卻選擇了在宿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只留下了一封感嘆「知識難以改變命運」的遺書。
沒有人知道楊元元為何會選擇自殺,更沒有人知道為何只是短短的兩個月,一片光明的前途就變成了滿是絕望的「命運難改」。
楊元元到底經歷了什麼?又到底是什麼逼死了她?
這一切還要從楊元元幼年說起。
幼年喪父,相依為命的母子三人
1979年11月,在湖北宜昌的一個小村莊中,一對父母滿懷期待的迎來了他們的第一個寶貝,這就是楊元元。
雖然是女孩,楊元元的父母也並沒有減少對她的疼愛。
父親為她起名楊元元更是包含了他對女兒最樸實的期望:希望她將來可以掙大錢,衣食無憂。
兩年後,這個家庭迎來了第四個成員:楊元元的弟弟楊平平。
楊元元的父親是那個年代少有的大學生之一,畢業後就在一家工廠當了工程師。
母親望瑞玲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也是一名勤勤懇懇的工廠工人。
因此,但他們一家四口也算得上是幸福美滿,那段日子更是楊元元簡短的一生中少有的幸福時光。
但這一切,都隨著楊元元父親的去世成了泡沫。
楊元元六歲那年,楊父因為肝炎去世。
苦難的日子並未給這個家庭太多時間傷心,望瑞玲更是心知自己還有一對兒女需要養活,絕不能因為丈夫的去世就輕易倒下。
就這樣,憑著望瑞玲在工廠薄弱的工資,他們母子三人也相依為命的活了下去。
後來,隨著楊元元長大,她漸漸承擔起了長姐的職責,照顧弟弟,做家務,想要為媽媽減輕負擔。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