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在她們姐弟二人都要上學的時候,楊元元向母親提出了輟學打工,讓弟弟上學,不過這一決定遭到了她母親的反對。
在望瑞玲看來,丈夫是個優秀的大學生,他的兒女也一定要成為大學生才好。
好在楊元元也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學習成績一直都是名列前茅,就連弟弟楊平平的成績也是十分優秀。
但或許命運真的早就有所安排。
在得以繼續求學之後,因為知道母親的不容易,楊元元變得更加懂事,無論母親說什麼她都會溫順甚至是盲目的聽從。
這也為後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帶母上學,不斷放棄的十年
1998年,楊元元以優異的成績為自己的高中生涯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但也是自此,她開始了自己充滿著妥協與放棄的十年。
首先就是高考報志願。
楊元元自己一直渴望成為一名揚善退惡的律師,於是就想選擇當時的大連海事大學法律系。
但是望瑞玲卻不同意,她認為,自己的女兒將來是要賺大錢的,當個律師能有什麼「錢途」。
而且大連太遠了,她們也負擔不起這其中的各種費用。
於是,楊元元在自己人生的第一個大事上做了妥協,她最終選擇了母親心儀的武漢大學的經濟學專業。
但此時的楊元元對生活依舊充滿期待。
她堅信「知識改變命運」,她是一塊海綿般不斷地汲取著各種知識以充實自己,渴望能夠早日擺脫貧苦,帶著母親過上好日子。
兩年後,弟弟楊平平也完成母親的期待考入了武漢大學。
也是這個時候,望瑞玲開始要求她負擔起自己和弟弟楊平平的生活費和學費。
因此大學期間,楊元元一有空閒就出去找各種兼職以解決自己和弟弟的學費與生活費。
本來楊元元以為生活也就這樣過去了。
但她沒想到,母親的到來徹底打破了她生活的平靜。
原來,母親的工廠宿舍搬遷,需要工人交夠35000元才能住上新房。
這對望瑞玲來說無疑是一筆大數目,她最終就乾脆決定辭去工作去找女兒。
剛開始,楊元元還對母親的到來十分高興,而正當她打算為母親租個房子時,卻沒想到母親直接提出了租房子太貴,要住在她宿舍的要求。
對此,楊元元雖然心有為難卻依舊慣性的答應了母親,而且她覺得母親住個幾天就回去了,應該也沒事。
但她卻沒想到,望瑞玲根本就沒有要走的打算!
本來舍友母親住個一兩天,同宿舍的同學也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她卻是要長住。
大家都是年輕人,突然住了一位阿姨,時間長了,舍友們也都開始有了意見。
楊元元也勸過母親多次,想讓她搬出去住,但無奈母親根本不為所動。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