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熱
他本來就出身農村,原始自然的風光、農村鄉間那恬淡的生活,都給他以深刻的影響。
除此之外,他還閱讀了許多古今中外的相關書籍,過目不忘的本領加上知識儲備,讓他很快小有所成。
看到氣功養生如此受人推崇,王青松敏銳地發現了新的機會。
他不再只沉浸於現在兩點一線的生活,向學校報備後,他開始在社會上開設課程,專門講述養生方面的知識。
王青松
他講的課專業而又生動,貼近現實生活,讓人淺顯易懂,再加上北大教授的頭銜,讓他的課很快爆火。
即使一節課收費10元,也有很多人慕名前來,幾乎每節課都爆滿,有時候門票賣完了,沒有座位了,可人們就算是站著也要來聽他講一節。
短短一兩年之間,聽他課的學生就達到了百萬人之多,他們都是王青松的忠實粉絲,當然,王青松也掙得盆滿缽滿。
而他沒有想到,在事業蒸蒸日上之際,他的愛情也悄然來臨。
愛情水到渠成
張梅也是北大的一名老師,比王青松小12歲。
張梅
她對養生也十分的感興趣,當時聽說有王青松的課程十分火爆,而且對方還是同事,懷著好奇的心,她也報名參加了課程。
每次她都坐在第一排,帶著筆記本,上面寫得滿滿當當,而且每次聽課時,她都很積極地提問或者回答問題。
時間久了,王青松自然也注意到了這樣的一位學生。
在講座正式開始之前,或者是中間休息的間隙,他們都會攀談幾句。
得知兩人竟然是同事後,王青松感到很吃驚,沒想到這個課能這麼火。
但是除此之外,他們並沒有過多的交流。
一個人的一生中會遇到、認識的人數以萬計,倒也沒必要跟每個人都很熟稔,再說了,等以後不講這個課了,也就沒什麼太大的聯繫了。
可是有時候人的緣分就是這麼奇妙。
一次,講完課後,天下起了雨,王青松就選擇直接坐車回學校。
圖源網絡
在離學校還有一兩站距離的時候,車子爆胎了,停在了路邊。
當時正值晚高峰,車上都擠滿了下班回家的人,即使等著下一趟車來,也很難坐上車。
想著就剩一兩站了,王青松便選擇步行回去,剛好他也帶了傘。
剛走沒多遠,一個人用包擋著頭,急匆匆地跑了過去,王青松感覺有些熟悉,仔細一看,原來是張梅。
這樣淋回去肯定是要生病的。
於是他急忙追了上去,叫住張梅,和她一起撐傘回去。
張梅
離學校雖然不遠了,畢竟還差一截路,張梅便也沒有推辭,和王青松共撐一個傘回了學校。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