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之前聊過一些,但是第一次兩人單獨在一起,還這麼近,兩個人都難免有些尷尬、緊張。
為了緩解氣氛,兩人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慢慢地便也熟了起來。
往日裡步行要走快一個小時的路程,他們卻感覺像是只過了十幾分鐘。
到學校後,王青松把張梅送到了她的住處,張梅也留下了王青松的聯繫方式,約定下次請他吃飯。
本來以為只是客套,過段時間就慢慢被人淡忘了。
可沒想到沒過幾天,張梅突然聯繫王青松,說附近新開了一家店,請他吃飯,感謝他那天送她回來。
王青松雖然也感到有些意外,但是很快就反應了過來,高興地應約了。
這次的氣氛比上次融洽得多,他們暢聊養生方面的知識,並慢慢牽扯到各自的生活。
飯後,伴著日落時分的餘暉,兩人一起散步回校。
北大附近的路邊
張梅的開朗大方讓王青松不禁有些心動,和她在一起感覺很輕鬆,他一直忙於學習和工作,已經許久沒有這樣放鬆過了。
而張梅也被王青松的博學多識吸引了,而且他見多識廣,說話總是風趣幽默。
有時人和人之間,自是不必多言,一個眼神、一個小動作,便已經明白,
之後,兩人心照不宣,常常一起吃飯、探究學術。
王青松講座時,張梅依舊坐在第一排,目不轉睛地注視著他,仔細聆聽他說的話,閒暇時兩人還是在一起聊天,只是此時的心境已經和以前大不一樣了。
相處了半年多後,兩個人確定了關係,後來順利地結了婚。
現在,王青松的生活對很多人來說已經十分美滿了。
可是越到頂峰,就越覺得空虛。
身處繁華浮躁的名利場,就愈加懷念曾經那些簡單的美好。
王青松雖然在事業的選擇上一直很有把握,決斷果敢,可是農村出身的他越來越懷念以前在鄉間地頭的生活。
王青松
當時從信陽跑到北京來上大學,滿身鄉土氣息的他和這個城市、周遭的同學都格格不入。
雖然後來慢慢地融入了進來,但是後來接踵而來的挫折,使他再次產生了回到鄉間的念頭。
他的養生課開了幾年後,慢慢地也遇到了瓶頸,畢竟他也不是專門研究那個的,所知道的,講了那麼幾年,也沒有什麼新的內容了。
而且人們越來越注重經濟收益,來聽養生講座的人也日趨減少,他的課堂從一票難求變得門可羅雀。
而王青松也向來不是能安穩於現狀的人,他希望能夠繼續深造學習,充實自我。
能夠解決人的思想的困頓的,是哲學。
在哲學上深造,也許就能幫他解答困惑自己這麼久的問題,在現實和理想之間找到平衡。
當時著名的哲學大師湯一介就在北大擔任博士生導師,於是他再次開始了自學考博之路,想要考取湯一介大師門下的博士生。
湯一介
刻苦的學習,再輔以多年來積澱的底蘊和天生的好頭腦,他毫不意外地考到了第一名。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