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即便單科和總分都是第一,學校卻並沒有錄取他。
這是他第一次遇到挫折,可是,卻成了他之後人生中挫折的開始。
仿佛上天跟他開了個玩笑,他好像故意要磨一磨這個天之驕子的傲氣,曾經給予你的,從今天起都要一一收回。
跨考哲學系落榜後,他又轉而考了法律系,這是自己研究生學的專業,而且自己還是老師。
結果依舊是——不予錄取。
接二連三的挫折使他無法接受,他想不明白,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這時,曾在他內心多次悸動的那個「桃源夢」又一次蠢蠢欲動。
走吧,離開吧,去找自己的桃花源。
隱居世外桃源
於是,在1995年,王青松搬到了北京與河北交界附近的山區,租地10畝。
王青松
不上課時,王青松就在那裡耕地種樹,遠離城市,仿佛能夠使他的心靈得到寧靜和慰藉。
他越來越不想離開,不想離開自己的「桃花源」,去到那浮躁喧囂的城市裡。
他的妻子也是如此。
她在那裡教學幾年,每次評職稱時,本以為這次肯定到她了,可是次次都是失望,評了五年,她都沒有評上講師。
而且城市的生活使她感到不適。
於是,在1998年,她毅然從北大辭職,專心留在那大山之間的土地上。
兩年後,王青松也脫離了北大,夫妻二人終於過上了嚮往的田園生活。
陶淵明說:「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既然與世俗格格不入,不如斷絕來往。
一次在放羊的時候,他們發現了一處地方,覺得那裡十分適合今後隱居,便花了二十萬租了下來,租期五十年。
之後,王青松和張梅就幾乎完全和外界斷絕了關係,一心撲在了建設自己的桃花源上。
張梅
二十多年來,張梅只外出過兩次,由於有些東西無法自己生產,需要採買,王青松每個月會出去一次。
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幾乎不外人接觸,自己開墾荒地,種各種糧食。
為了吃上新鮮的水果,他們還種了桃樹、梨樹、葡萄樹、棗樹……凡是當地氣候適合的,他們幾乎都種了。
其實之前,他們是打算在洛陽老家歸隱。
在1993年到1995年間,他們多次返回老家,蓋房子、種地、租鋪子,甚至蓋房子用的磚瓦,他們都嚴格篩選。
由於對當時設計的那套房子非常滿意,後來他們還專門請人在新隱居地河北那邊,蓋了一模一樣的房子。
在他們的理念中,外面的空氣太污濁了,用那些化學製品、工業製品,會對那裡的環境造成影響。
因此除了食鹽無法自制外,他們堅持一切都自己製作。
洗衣粉、肥皂、牙膏,用草木灰、皂莢、鹽水等替代;筷子是用秸稈制的一次性筷子。
剛進山時晚上點蠟燭,後來用一種太陽能燈,這種燈白天曬太陽充電,充一次能連續用兩個晚上……
種的作物需要施肥,他們便養馬、養牛、養騾子、喂雞等。
他養了20多頭牛、2頭騾子、1頭驢、3頭豬、200多隻羊、若干雞鴨貓狗。
牛、羊主要是為了給土地施肥,騾子耕地,雞下蛋,牛、羊、豬吃一些糧食。
這樣便構成了一個天然的生態鏈,他堅持土地上的一切產出都是綠色純天然的。
後來隨著開墾的土地越來越多,兩個人也忙不過來,他們只好從外面請來幫工。
王青松和請來的幫工們
但是,這些幫工畢竟是外面來的,身上帶著外面的氣息、塵土和細菌。
為了防止山間清新自然的空氣受到污損,當天幹完活後,這些工人不能留宿在山裡。
汽車之類更是不必說,是絕對不允許進去的,因此各種物資都是汽車送到山外,然後王青松和工人們一點一點用扁擔挑回來的。
王青松把東西挑回去
即使是家人來看望他們,給他們送東西,他們也不允許進入到他們的房子之中,更不要提留在那裡吃飯。
2002年,張梅懷孕,因為擔心受到外面空氣的污染,他們選擇了自己在家接生。
也沒有找有經驗的婦女,全靠王青松自己看書學習,然後兩人就這樣把孩子生了下來。
小宇自小就這樣隨著父母生活在山上,除了來的幫工,幾乎沒怎麼接觸外人。
隨著小宇慢慢長大,也到了上學的年紀,這可難不住身為北大教授的夫妻二人。
王青松和兒子小宇
他們找來教材,為小宇一對一講課。
因為講課的進度都是專門一對一的,所以小宇的學習進度甚至比外面同齡的孩子還要快一些。
而且他半天學習,半天出去放養,滿山坡地跑,身體也格外壯實。
小宇第一次見到照相機
他們還很重視國學教育,因此小宇自小就會背誦《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幼學瓊林》等國學經典。
不過,又有兩個問題擺在夫妻兩個面前,第一就是兒子的未來,雖然在山裡這些年小宇也一直在接受教育,可是長時間與世隔絕,對於他的未來不一定好。
而且他年紀越來越大,有權利選擇自己的人生,不能讓他一輩子也這樣留在山裡。
第二個是經濟問題,這些年他們的積蓄已經花得差不多了,在山裡的這些年,幾乎是沒有什麼收入的。
為了維持日常運轉,他們每年還要支出一大筆費用,這也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因此,經過再三考慮,他們決定暫時回到現實社會,離開自己辛苦經營的桃源。
離開,也是為了更好地歸來。
他們曾經北大的同學,如今已身價過億的富豪,在聽說了他們的事跡後,千里迢迢趕來山中。
看到他們的生活環境,還有他們由於長時間在田間勞作而飽經風霜的臉,當即便痛哭起來,直言道:「老同學,你缺錢跟我說啊,我給。」
在面臨人生困境,不願與之周旋妥協時,王青松毅然決定放下一切,追尋自己心中的凈土。
王青松
但我們大部分人,雖然抱怨著生活的不易,關係的複雜,卻仍沒放棄過,努力掙扎著向前。
身處俗世,我們都是俗人,也許無法理解王青松和張梅的選擇,沒有像他們這樣拋下一切的勇氣。
但是明知前路艱難,也堅定地選擇過完自己的俗生,又何嘗不是一種勇敢呢?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討論,大家的認可是我們持續創作的不竭動力!#圖文萬粉激勵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