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興慶性格雖然執拗,但心底善良,但凡是上門求教的學徒,他都沒有收一分錢,毫無保留的教授著鑄銅手藝。
他的夢想變了,不單單是讓家人過上好日子,他要讓村民都過上好日子,讓這門手藝流傳下去。
最開始,大家都在院子裡學習技術,慢慢的有了更大的場地,緊接著,方興慶開了工廠,開始大批量的製造青銅器。
千餘人的村子裡鑄銅的人家不斷增多,截止1995年,15戶村民聯合開了一家大型工廠,並有大學生參與進來學習指導。
方興慶的手藝加上高材生的新點子,又有了全新的現代化工業,在一些工序上省下了時間,提升了成本,收益自然是節節高。
經濟寬裕了之後,方興慶的第一件事就是走遍更多的博物館,閱覽更多的相關書籍,繼續學習研究,鑄造出更精美的青銅器。
曾有專家學者前去查看了方興慶鑄造的銅器,所有人都為之驚嘆,將真假文物放在一起,肉眼根本看不出真偽。
此後,也有很多博物館邀請方興慶修補青銅器,他向來都是笑嘻嘻的接受,不求回報的修補好文物。
一時間,煙澗村鑄造出的青銅器流通到了全國各地,有不少慕名而來的大學生想要加入,他們將最新技術帶入工廠,使得銅器「做舊」的時間縮短到分分鐘。
當然,現代技術的融入也出現了弊端,曾經純手工共鑄造出來的青銅器細膩而精美,更能吸引顧客的眼光。
之所以摻雜現代技術,無疑是為了節約人力,也是為了趕工,這樣一來鑄造出來的青銅器粗糙不堪,銷量明顯下滑。
還有,方興慶的手藝憑藉著口口相傳很難達到「一目了然」的效果,人們也僅限於「聽說過,沒見過」的地步。
再有,煙澗村雖然靠著鑄銅賺了個金盆滿缽,但想要持續發展、做大做強,就需要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撐,這些問題刻不容緩。
當然了,當地政府看到煙澗村鑄銅提升了當地農民的收入,也多次前往村裡了解,並大力支持青銅器的鑄造。
2010年底,一座青銅工藝博物館拔地而起,館內詳細介紹了青銅器的發展,以及鑄銅工藝的解說,便於遊客們了解這座「青銅器之村」。
2011年,煙澗村仿造的青銅器成功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項榮譽對於村民們而言無比珍貴,這意味著他們的手藝將得到保護和傳承。
建設了博物館,又獲得了榮譽,下一步自然擴展當地的旅遊業,讓更多遊客親眼看到煙澗村的青銅器,親自體驗鑄銅手藝。
從方興慶一人到全村26家仿造青銅器工廠,整個村子超過一半人都加入了進來,光是2020年一年,村子通過鑄銅凈賺了1.6億,人人都住上了大房子。
如今,提起青銅器就會想到煙澗村,這座傳奇村莊吸引來了大批的記者,人們迫切的想要知道這背後的故事。
而這些榮譽、這些功勞,都多虧了方興慶,多虧了他的堅持,也多虧了他的無私,才得以讓這項手藝發揚光大。
其實,早在千年前的夏商周時期,煙澗村就專門鑄造祭祀所用的青銅器,這一帶曾出土過夏代的青銅以及商代的銅鼎,都印證著這裡就是青銅器鑄造的源頭。
時至今日,煙澗村成為了舉世聞名的青銅器之村,村子裡個個都是鑄銅大師,遍地都是能工巧匠。
煙澗村沒有停止發展,未來會成為一個綜合性文旅小鎮,結合青銅器的鑄造、文物修復以及交易於一體。
如今,方興慶已經到了頤養天年的年齡,他將家裡的產業都交給了小兒子方頗鋒和兒媳,自己優哉游哉的看著自己的偉業。#圖文萬粉激勵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