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世界上從來沒有生而知之者,負責傳道、授業的老師,自古以來就有著極高的地位,在古代甚至要當做父母一般,正所謂天地君親師,事師如事父。
到了現代雖然已經沒有了傳統意義上的「師父」,但師生之情數千年來卻一直沒有過任何改變。
42年前,在內蒙古武川縣有一名初中老師,為了讓曾經的學生能在寒冷的冬天過得好一些,專門拿出一半多的工資來給學生買棉鞋。
若干年後,這個學生回來報恩了。連老師自己都沒有想到,當年的學生竟然會選擇送給自己一套房子……
張秀榮
1973年,當25歲的張秀榮再次來到武川縣第一小學初中部時,內心充滿了感慨。
當年還很稚嫩的自己,正式從這所學校畢業,踏上了未知的旅途。兜兜轉轉這麼多年,竟然又回來了。
和當年唯一的區別是,那時候的她是學生。現在,卻成為了學校的老師。
張秀榮在武川一小教初中數學,從初二帶到初三。相較於其他老師,張秀榮有一個特點——放學之後要留校。
張秀榮家就在學校旁邊,為了讓學生們能夠徹底掌握知識,每天晚上六點半,班上的同學都會坐在教室裡面聽張老師講重點和疑難問題,一直到晚上八點天徹底黑了才下課。
在當時那個年代,根本就沒有「補課」的說法,張秀榮的這種行為也都是她自願的,沒跟學生收過一分錢。
學生雖然年齡小,但誰是真心對待他們,他們也是能夠感受到的。也正因此,張秀榮雖然從來沒有訓斥或者體罰過學生,學生們仍然都很喜歡聽她的課,對老師充滿了尊敬。
一轉眼到了1978年,新學期開始後,張秀榮認識了一個叫做陳志德的學生。
陳志德兄弟6個,家庭條件很困難,住在距離縣城4、5里外的尹家溝,每天都得起個大早,一路小跑著來學校上學。
寒門出貴子,正因為知道自己的家庭條件不好,陳志德學習起來是真的拚命,下課了也不會像其他同學那樣出去玩,而是坐在椅子上學習。
對於每一個老師而言,這麼熱愛學習的孩子總會更加容易能引起他們的關注。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