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知父親住院以後,兒子陳明為了給父親治療,硬是拖著因病導致的不協調的身體往返醫院的各個樓層,為陳樹森諮詢治療方法和繳納費用。可是,在老人住院期間以及出院後的日子裡,女兒陳麗卻一直沒有回家看望過父親。
就這樣,陳麗就因為房屋的所有權一直沒有和家人主動聯繫過。
2014年10月,陳麗得到家裡的通知,說是父親陳樹森立下了一份遺囑,要把房子留給哥哥陳明,這一下,父女之間的矛盾終於爆發了。
經過了一番大吵之後,陳麗徹底和父親撕破了臉,但是事情總歸得有個解決的辦法,於是,陳樹森老人便找到了社區,希望社區可以幫忙調解此事。
在得知了陳樹森老人的請求以後,社區工作人員便趕緊聯繫到了老人的女兒陳麗,於是,父女倆便坐在了調解室里,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
對於房屋的所有權,陳麗表示自己並不是無理取鬧,而是當年買房子時,自己拿出了2萬元錢,並且在當時的購買合同上,寫的也是自己的名字。
但是,後來她發現協議上「陳麗」的名字被人塗改成了「陳明」,這讓她覺得自己是受了父親的欺騙,所以才情緒才會如此激動。
對於陳麗的說辭,陳樹森老人承認之前的購房協議上寫的確實是陳麗的名字,但是前提是當時向女兒借的2萬元錢如果60歲之前歸還的話,就可以更改名字。
聽到這裡,陳麗忽然激動的說到:「你當時才50歲,我等還錢要等到你60歲,如果是你的朋友這樣管你借錢,你會借嗎?」
聽到女兒這樣說,陳樹森老人再也無法抑制自己的情緒,生平第一次打了女兒一巴掌。
看著曾經膝下的乖巧可愛的女兒如今變成了這副嘴臉,這樣老人傷透了心,他一直無奈的說著:「我按約定在60歲以前已經把錢還給你了,你幹嘛還要跟自己殘廢的哥哥來爭房子呢!」
這一次的調解在雙方充滿了怒氣的情況下宣告結束,看著女兒和女婿駕車離開的身影,陳樹森老人的眼眶一直充滿淚水的凝視著遠方的天空。
為了讓事情得到解決,陳樹森老人決定去找女婿談一談,可是,這個不常見面的女婿說出的第一句話就讓老人寒了心,他說:「你們父女之間的事情,就你們去解決,不要來找我。」
看到女婿如此事不關己的態度,陳樹森老人無奈的坐在了路邊的草地上,掏出了一顆煙,默默地抽了起來,不知是被煙霧熏了還是心裡傷感,老人不住的揉搓著眼睛,而煙霧也像煩惱一樣飄散在空中。
缺失的陪伴
第二天,在社區工作人員的努力下,陳樹森和女兒陳麗又一次的坐在了一起。這一次,老人也向女兒和陳麗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老人表示,自己已經患上了絕症,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他希望自己去世以後,陳麗和陳明兩兄妹千萬不要因為這些糾紛而斷絕了親情的關係。
並且這位老人還跪倒在地,向女兒請求到:「你們現在生活條件這麼優越,而你的哥哥從小就有殘疾,算是我當父親的對不起你,求求你就別再跟他爭了。」
看到父親跪倒在自己的面前,作為女兒的陳麗也趕緊跪在地上,並且說到:「不存在你求我,我只要自己的那部分。」
對於陳樹森老人來說,患有小兒麻痹症的兒子一直是他心裡的牽掛。也就是因為如此,陳麗總感覺她在這個家裡不重要,所有的東西都緊著哥哥,從小到大都沒有自己的份,她認為這一次所爭取的是自己應得利益。
就在這時,陳麗的哥哥陳明也給父親打來了電話,表明了自己不願意和妹妹因為家產而反目成仇,選擇放棄繼承父母的房產。
聽到哥哥這樣說,陳麗的態度也發生了一定的轉變,從對整棟房屋的所有權的爭論變成了一半繼承權的觀點。
看到事情出現了轉機,調解員又讓父女二人將心比心的換位思考了一下,勸導站在家庭和睦的角度上讓雙方做出最大的讓步。
但最終,女兒堅持一半的繼承權還是沒有得到陳樹森老人的同意,看著父親這樣的態度,女兒陳麗和丈夫又一次的駕車離去,最後的調解也沒有得出讓大家滿意的結果。
雖說結果不太令人滿意,但是在父女倆分別時,他們眼中最初的那種針鋒相對的神情已經不見了,或許一個家庭缺失的親情是需要時間來修復的,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相信這個家庭會有一個美好的結局。
家庭不是針鋒相對的地方,而是互相理解和陪伴的港灣。
為了自小患病的哥哥,陳麗或許會覺得父母的愛不夠公平,而對於成年以後在父母身邊的缺失,又讓老人感到了女兒親情的落寞。
祝願陳樹森和女兒能夠和好如初,不要再從沉默中遠離彼此,陪伴和溝通會融化他們心裡的那些霜凍,今日所有的爭吵都會隨著親情的回歸而變成相互的關懷與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