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之間出現了衝突,是個人利益為大還是集體利益為大?
2006年,江西學生趙C就遇到了這麼一個問題。
現在的這個名字他已經用了20年,一年前還順利的領到了第一代身份證,結果一年後去換第二代身份證時,卻被告知他這名字不符合規範,必須改名。
趙C一家對此很是不服,一層一層往上申訴,這才得知了要他改名的原因:「你不改名,全國的人口信息系統都得徹底更改……」
趙C
1986年7月18日,30歲的趙志榮律師當爹了。
新生兒誕生之後需要面對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應該如何稱呼他/她。
趙志榮翻遍了各種古籍,都沒有找到合適的名字。想來想去,他突發奇想:「沒有任何法律規定給孩子取名一定要用漢字啊!」
這一想法讓趙志榮感覺「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挑來挑去,給兒子挑了個英文字母——C。
如果是香港人或者外國華人,給孩子取名字沾點洋文倒不少見,趙志榮為什麼會想起來給孩子取這麼個名字呢?
原來,趙志榮當年上的中醫學中專,畢業之後下鄉當了8年的知青,吃過不少的苦頭。
上山下鄉結束之後,趙志榮靠著自學拿到了本科學士學位,但仍然常常感覺自身知識不足,希望自己的後代是一個有文化的人。
那什麼代表有「文化」呢?
趙志榮認為,最起碼掌握兩門以上語言的人才是有文化的人。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英語的重要性越發明顯。趙志榮決定給兒子取一個「中西結合」的名字。
趙Tom、趙Jerry什麼的首先排除,他覺得這是數典忘祖的行為,沒有體現出中國人的身份。
在登記時,趙志榮總算做出了決定,就叫趙C。
趙志榮認為,「C」是用的最多的英文字母,很多單詞都以「C」開頭,以「C」命名有著「多子多孫,人丁興旺」的含義。
與此同時,中國的英文名China的首字母也正好是「C」,你要願意,可以把趙C理解成趙中國、趙中華、趙華夏,或者趙中原、趙中土。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