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個「中西結合」的名字,趙志榮的妻子和家裡面的老人都很喜歡。尤其是趙C的奶奶,她沒上過學,知識水平不足,人名都認不全。
如今大孫子叫趙C,趙奶奶覺得簡單易懂,朗朗上口,只需要畫個半圓就是自己孫子的名字,多好。
當然,取這個名字還是有一定風險的,異類很容易被孤立或者取難聽的外號。
好在,趙C的同學們並沒有因此歧視或者戴有色眼鏡看他,反而覺得這個名字很「酷」,還給他取了個暱稱「西西」。
可以說,包括趙C自己在內的所有人,都對他這個名字很滿意,誰曾想,在2006年,趙C卻被告知他現在的名字不能再用了。
身份證制度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和時代背景有著很大的關係。
「身份證」這種東西古已有之,先秦時期叫做「符」、「驗」。到了近現代,國內因為戰亂不斷,出現了各種不互通的身份證件,比如國民黨有「國民身份證」,日偽政權發所謂的「良民證」,革命根據地根據蘇聯模式發放各種身份證。
建國後,中央領導認為不能處處學蘇聯,而且我們國家因為實行統購統銷,人口流動、遷徙規模不大,很少會用到身份證,暫時不需要建立身份證制度。
「一戶一本」管理模式一直持續到了1985年,政府才出台了《居民身份證條例》。
當時的立法機關也沒想到有人這麼會卡bug,用英文字母給孩子取名字,在條例第三條中只規定:
「居民身份證登記項目包括姓名、性別、民族、出生日期、住址。居民身份證登記項目使用全國通用的文字填寫。」
當時《通用語言文字法》還沒有出台,這個「通用文字」怎麼理解全看個人。
法無禁止即可為,再加上《民法通則》第九十九條規定「公民有權決定、使用、依法改變姓名,禁止他人干涉、假冒」,趙C這個名字就這麼順順噹噹的完成了登記,並在2005年拿到了第一代身份證。
然而,僅僅過了一年,當地就開始全面換髮第二代身份證了。當正在外地上大學的趙C專門回到家鄉派出所換二代身份證時,卻被告知:「你這個名字不符合規範,得改名。」
怎麼僅僅一年時間,警方就說他名字不符合規定了呢?
原來,第一代身份證登記時是手寫的,然後用派出所自己的系統給輸入到了信息庫裡面。
而採用「非接觸式IC卡技術」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證,用的是全國聯網的系統,這個系統是嚴格按照國家和公安部的規定來運行的。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