瀝青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喜歡用的一種道路材料,瀝青路的優點是鋪起來容易,在上面行駛時振動小、噪音低、維修方便。缺點是,高溫時容易變軟融化,低溫時又容易凍裂。日本是典型的季風氣候,不會出現極寒和酷暑。因此,在日本修築瀝青路極為合適。
1878年,日本就開始在其國內修築瀝青路。 不過當時的日本使用的瀝青是他們自己生產的,質量上和國際上高價的瀝青根本沒法比。所以,他們修築的第一批瀝青路,沒用多久就破爛不堪了。後來,日本在戰後接受了美國的經濟援助,他們終於有錢從國際上購買高質量且高價位的瀝青了。
日本在大批進口瀝青的同時,還借鑒了美國瀝青協會關於瀝青道路鋪設中的注意事項要點總結,結合日本國內道路的實際情況,自製出一版「瀝青鋪裝綱要」。依靠這套綱要,日本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在其國內大規模修築瀝青路。至今為止,日本國內的道路90%以上都是瀝青路。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的工匠精神體現在方方面面。在修築道路時,他們極盡所能地謹慎小心,生怕多浪費一寸土地,每一道工序都有專人把關,精打細算地將每一塊路面都修築地剛剛好。
他們甚至願意花費好幾年的時間去修好一條路。
而且正是因為他們的進口瀝青價格高昂,在修築道路時又費勁精力,所以即便之後需要改善管道或者修建捷運等,他們也不會破壞路面。而是選擇盡可能繞過去。
我國在新中國剛剛成立之初,大力發展經濟迫在眉睫。 為了讓全國的經濟貿易流通起來,道路的互通成為當務之急。只有道路修好了,村裡村外、城裡城外的商品貨物才能互動起來,交易多了,經濟才能活起來。所以,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的時候,我國明確了未來要發展的方向: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進程,集中力量搞活經濟,提升國民生活質量。
於是我國在1950年到1952年之間總共修建了3846公里,這個速度顯然是驚人的!我國修路能這麼快的主觀原因肯定是我國的國情,使得修路成為了當時最重要的事情。客觀原因是,當時因為經濟落後,所以根本沒有考慮路面一下還需要安裝管道和電纜之類的東西。
道路越修越多,我國經濟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中國人民的生活質量也有了不小的提高。隨之而來的就是大家對於生活基礎設施的需求越來越多。供水供電供燃氣供暖……這一些列貼近民生的東西,確實能讓我們的生活過的越來越方便舒適。我國也積極相應百姓的需求,開始在城市、鄉鎮、農村逐步展開基礎設備的補足。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