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人應該支配習慣,而決不能讓習慣支配人。」
習慣包括思維習慣和生活習慣,這兩種習慣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有所體現,包括怎樣與人相處,也會被這兩種習慣所左右。
壞習慣容易支配人,好習慣才會被人支配。通常情況下,不假思索養成的習慣,很多都是壞習慣。只有那些經過慎重思考而養成的習慣,才算是好習慣。
區別在於「用心還是不用心」,用心了肯定可以運用好習慣把很多事做好;不用心則會受壞習慣支配把很多事搞砸。
具體到婚姻當中,各種角色應該如何相處,也和彼此的習慣有關係,或者說跟彼此是否用心有關係,好的婆媳關係和夫妻關係都離不開好習慣。
下面這個女人對婆婆的態度,之所以從設防變為不設防,就是因為受到了好習慣的影響,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是怎麼回事。
東林老師,您好:
我曾經一度特別恐婚,害怕遇不到好婆婆,害怕結了婚又離婚。雖然心裡知道好壞參半,但我怕自己會賭輸,畢竟關係到我後半生的幸福。
後來很被動地結了婚以後,我的防範心理很重,覺得只有這樣才能及時認清婆婆是不是好婆婆。
我最開始不是很喜歡我婆婆,因為她看起來很兇,不像好婆婆,所以我儘量跟她保持距離。每當她向我示好的時候,我都告訴自己:「不要輕易相信她,有可能是陷阱。」
但是,我們之間並沒有發生什麼不愉快的事。雖然我表現得很明顯,不過她並沒有生我的氣。
之後我對她的印象有所改觀,是因為她幫助我化解了夫妻矛盾。
因為我跟我老公是通過相親結的婚,感情基礎不太牢固,所以難免會吵架拌嘴。有一次被婆婆撞見了,她很嚴厲地批評了我老公:「男人應該有男人的樣子,跟自己老婆吵架算什麼本事?你應該把你的精力放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想著怎樣提升生活質量,怎樣讓你老婆過上更好的日子。你能有這個本事,我敢保證你媳婦絕對不會跟你吵架。」
緊接著是我跟小姑之間鬧了矛盾,她本來在外面租房住,有一天不聲不響帶著行李來到我們家,說要在我們家長住。
我不同意她在我們家長住,因為太不方便。本身我就是個很敏感的人,或者說是個社恐,若是讓她在我們家長住,我會活得很拘束。
她因此跟我吵架,反覆說她哥哥的家就是她的家,說我沒資格拒絕她入住,還拿婆婆壓我,說如果我不同意,她就告訴婆婆。
婆婆得知以後,並沒有向著她。聽她說了「哥嫂家次臥空著,我嫂子憑什麼不讓我住」之後,婆婆理直氣壯回答她:「就憑你是外人,想住新房自己買,或者找個人結婚。除非你哥嫂邀請你到家裡住,否則你就不能住他們家,我尚且沒資格這樣做,更何況是你!等你結了婚就知道了,自己家和婆家之間應該保持適當的距離。」
這件事發生以後,我對婆婆的印象徹底改觀了,因為她通情達理,幫理不幫親,處處在乎我的感受,處處為我著想,我心裡對她充滿感激。
她如此尊重我,善待我,我沒有任何理由不孝順她。當我試著邁出自我設限的圈子,主動向她示好的時候,我們的關係變得更好了。
不僅如此,我還受她的影響,改變了自己的思維習慣,不再先入為主把一些人和一些事想得太壞了,我覺得前置一些美好的期待不是壞事,至少你問心無愧。你對別人好,別人對你不好,那就是別人有問題。
東林夕亭情感建議:
心理學中有個理論叫「成就動機理論」,將人分為兩種:一種是渴望成功的人,一種是害怕失敗的人。
渴望成功的人,最熱衷於選擇做勝負參半的事,也就是成功機率為50%的事,他們會為了成功調動主觀能動性,力求成功,避免失敗。
害怕失敗的人,最排斥的就是成功機率為50%的事,他們總想著萬一失敗了怎麼辦。這樣的人更傾向於選擇較難或者較容易的事去做。
結合這個理論去看那對婆媳,不難看出他們分別屬於上面提到的兩種人。
她對「恐婚心理」的闡述,就說明她害怕失敗。婚後處處設防,也是害怕失敗的表現。
她婆婆則是渴望成功的人,這樣的人最明顯的特徵就是主動,為了成功而努力。
她們的區別就在於「思維習慣的不同」,她婆婆是在支配好習慣,而她則是被壞習慣所支配。不過這並不能阻礙她們把婆媳關係經營好,因為她婆婆的主動會對她造成正面影響,最終改變她的思維習慣。
其他人可以參考下這樣的經營方式,想要經營好夫妻關係和婆媳關係,可以嘗試著從改變思維習慣著手,用好習慣去支配你的言行,或許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