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間令》,一部中小成本古偶劇,播出了S+的成績,氣勢如虹地橫掃各大網絡劇榜單,比肩的對手都是各種S級大項目,成為了2024年第一季度當之無愧的黑馬劇集。
開播那天,平台熱度從6000飆升到8000;48小時內,《花間令》熱度已破萬。誰也沒有預料到這樣的成績。
《花間令》海報
對此,編劇于海林表示,「這個故事的出發點就是我很愛這個故事,那會兒並沒有著重去想市場會有什麼反應。」總製片人周佶也坦言,「我們想嘗試著在古偶/懸疑這個類型範疇里做一些創新,講一個有意思的故事,也表達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議題,這是初衷。能得到觀眾的喜歡和認可,感覺非常安慰。」
時間回到2017年,周佶還在公司任職,和于海林因為一個項目結識。交集不多,但于海林對周佶印象深刻。作為製片人,周佶習慣於「挑戰」編劇,往往跳過客套,直奔主題提出一連串問題。于海林當場被問得氣呼呼的,但會後一想,「誒,她說的好像也對」。
于海林坦言:「編劇的創作過程是很心力交瘁的,不管是大綱還是劇本,在剛剛完成一個階段的寫作時,你是一種自滿和『鬆口氣』的狀態。這時候有人非來『踹你一腳』,你感性上會很煩躁。但理性來說,她『那一腳』是幫你提升內容標準的。」
《花間令》劇照
後來周佶離開公司,決定自己做項目,創辦了竹笛影業。于海林得知後拿出了《花間令》最初的項目策劃。對此,周佶還挺意外,而于海林給的理由是認可她的審美,但真實原因則是, 「因為周佶會讓我『不舒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創作局限和瓶頸,她是那種能不斷鞭策你、挑戰你的製片人,我覺得這個對我幫助很大。」
于海林自認創作習慣很感性,更習慣依靠激情和靈感。而周佶恰好能把編劇的創作衝動進行理性拆分,再列出一二三四五種可能,然後問:你想的是哪種?弄清楚了編劇最在意的衝動來源,再找一個整體的解決方案,把這些靈感合理化。
「很多人是會提表層問題的,但如果沒有底層邏輯或是可能的解題思路,只會在面上打轉,讓項目陷入停滯狀態。但她有很多想法,想法會帶來碰撞和活力,就能讓項目健康地往前推進。」于海林說。
周佶聽了,笑言:「我給自己的定位就是對創作比較感興趣的製片人,是給創作者做服務的。其實很感謝於老師,因為他對待創作的態度很嚴謹,面對討論的心態也很開放,我的一點『旁觀者清』才能有用。我們屬於相互挑戰,相互激勵吧。」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